印度今年的GDP增速約爲7.6%,將超過中國成爲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此外,印度2015年吸引外資達90億美元,成爲去年最受外資青睐的國家。借助這樣的發展勢頭,印度在今年1月推出「印度創業,印度崛起」的計劃,並成立高達90億美元的創業基金。在多方助力的作用下,印度的新創公司進入爆炸式增長期。
有機構報告指出,2014年印度擁有3100家新創公司,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1500家。這樣龐大的新創公司數量爲孵化器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發展空間。那麽,印度的孵化器産業發展得怎麽樣呢?
印度孵化器主要有三種類型 高等教育型、私人投資型、外資型
不同于中國的孵化器市場,印度孵化器大致可分爲三種類型,即高等教育與政府合作型、私人基金投資型以及外資型。每一類型的孵化器都各有代表,且發展的態勢很猛。
高校-政府合作型
在高等教育校園的孵化中心,有經驗的創業者、教師會爲學生創業者提供經驗分享和創業指導。學生的創新想法也可在第一時間得到學校的資源支持。這種孵化器類型比較適合在校學生和技術主導型企業。
以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的SINE爲例,它是全印度最早的孵化器之一。目前,SINE孵化的78家企業中已有36家成功完成募資。此外,印度安德拉邦推進的Nasscom計劃,通過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和年輕人自主創業成爲企業家。除了校園孵化器,印度政府還致力於建立創業型大學,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加強企業和高校的聯繫,促進研發成果轉化。
私人基金投資型
這一類孵化器更像「房産提供商」,爲新創公司提供辦公空間是其主要優勢。2015年9月,塔塔家族的掌門人拉坦塔塔(Ratan Tata)聯合多個政府機構成立印度最大的孵化中心T-Hub。
T-Hub是「獨特的公私合營」機構,現擁有6萬平方公尺空間,可容納800家新創企業。在提供低成本的共享辦公空間外,T-Hub還會在公司管理和法律諮詢方面幫助新創企業發展,這些都是創業公司在發展初期會遇到的最大難題。
近期,在德里擁有約216處物業的Qdesq完成天使輪融資。Qdesq不止提供低價的辦公空間,還配備了附加服務,如前台接待等。孵化器Innovation則試圖搭建一個在科技領域全球領先的創業項目推廣平台。
外資注入型
孵化器起源於美國,隨著網路的普及,逐步向世界各地發展。在印度,孵化器背後的外國資本可不只是美國。2015年12月,英國加速器Entrepreneurial Spark與新德里Viridian Ventures合作推出ESpark-Viridian Accelerator,計劃投資3億美元,以18個月爲孵化周期,爲創業期企業提供種子資金、基礎設施和創業指導。
法國加速器NUMA也與班加羅爾共同工作空間企業Cobalt合作推出城市加速器,將以智慧財產權爲核心,爲創業者打造提供辦公空間、基礎服務的生態環境。中國企業也正成爲印度孵化器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力量,阿里巴巴計劃聯手印度GLOBALS公司在班加羅爾建立創業孵化器,專注于行動網路和型動電商産業的初創項目。此外,位於印度創新之都古爾岡的竺道加速器,其中國經驗加上印度創新的本土化營運模式很值得新創公司借鏡。
目前,印度的創業市場受到追捧,其新創公司的密度已居世界第三。有機構預測,2014年印度擁有3100家初創企業,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1500。
孵化器是新創公司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嗎?
如此數目龐大的新創公司市場爲印度孵化器市場的發展留足了空間。若新創項目入駐一個完善健全的孵化器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創業成功率也會隨之增加。但就目前印度市場已有的孵化器來看,大部分仍不能達到上述標準,本土孵化器尚處發展初期,各方面配套服務尚不完善。而外資孵化器缺乏本地化經驗,難以對創業項目對症下藥。
可在印度孵化器市場發展大好的前景下,創業者和投資方們不妨冷靜一下,對創業者們來說,孵化器真的是必需嗎?孵化器究竟能爲創業提供什麽樣的幫助?
首先,孵化器更像是一個創業生態圈,是創投圈交流、對接的平台。
在這裡,創業者們可以對接其他新創團隊、媒體人、行業大咖及各種廠商,極大的節省了創辦人尋找相關資源的時間和精力。此外,孵化器內還會有創業「老師傅」進行經驗分享,幫助首次創業者避開雷區。
其次,孵化器承擔了部分FA和部分投資人的工作,即幫助創業者完成募資。
對大部分新創公司而言資金緊缺都是其頭疼的難題,而孵化器「左手創業者右手投資方」,將作爲幫助雙方實現對接的橋樑,當然自己也可對創業項目進行投資。而YC提供的路演機會更是創業者們不可錯過的、讓資本市場知道自己的機會。
最後,孵化器還將爲企業提供法律諮詢、經營管理諮詢、公關諮詢及上市準備等服務。
作爲一個成熟的孵化器,不會只關注新創項目,而是對其孵化過的企業進行跟蹤管理,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和支持。
如此看來,若新創項目入駐一個完善健全的孵化器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創業成功率也會隨之增加。但就目前印度市場已有的孵化器來看,大部分仍不能達到上述標準,本土孵化器尚處發展初期,各方面配套服務尚不完善。而外資孵化器缺乏本地化經驗,難以對創業項目對症下藥。
孵化器與創業者,相愛相殺
當人們下意識的以爲是孵化器成就創業公司時,不妨仔細思考。而創業者們也大可不必過於迷戀「孵化神話」。實際上,孵化器與創業公司是相互折磨相互成就的關係。
對孵化器而言,入駐的創業項目並非越多越好,項目在精不在多。這也是爲什麽YC對入駐項目審核嚴格的原因。一個好的創業項目一旦成功,將爲孵化器帶來名氣,即品牌效應。從而吸引更多地優質項目入駐,形成良性循環。
若只因「人氣」而允許無價值的項目入駐,孵化器因此而承擔各種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如時間、金錢成本及自身品牌的貶值,難以盈利等問題,其後果是毀滅性的。對創業者而言,選擇一個成熟完善的孵化器至關重要。
選擇得當,可學習成功者的經驗,輕易地接觸到所需資源,不管是募資又或上市都有成熟的團隊給予支持,其創業成功率將大大提高。反之則可能受到孵化器的拖累。
由此可見,孵化器和創業項目之間可謂相愛相殺,項目若想成功二者缺一不可。雙方都應做出最恰當的選擇,抛開名利、人氣等虛假因素。此外,「對口」也尤爲重要,如電商類創業項目便可入駐電商垂直領域孵化器。
編者觀點:中國的孵化器産業的紅利期已經結束。在獲利模式不明確,濫竽充數的孵化器大量湧入的情況下,中國孵化器産業面臨行業洗牌。他們並沒起到整合資源,創業服務的作用。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孵化器市場的紅利期才剛剛開始。大量新創公司需要服務、資本方和創業者的追捧,諸多因素已證明印度創新創業整體的大勢已起。中國孵化器産業所面臨的問題,在印度還爲時尚早。但是很多中國孵化器的前車之鑒,可以成爲印度同行很好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