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 500 Startups 的創辦人是 Dave McClure,但其實還有一位共同創辦人——矽谷知名的女性創投——Christine Tsai 蔡(李)成美(註一)。擁有亞裔血統的 Christine Tsai 現在已是兩個孩子的媽,而人生第一個寶貝,是500 Startups 這個家:Christine 和 Dave 在 2010 年共同創立了 500 Startups,Christine 主要負責 500 Startups 加速器營運、成長營銷團隊 (Distro Team) 等。目前(編按:2016 年 4 月止),由 Christine 主投的公司超過 150 家,包括 ipsy、Bombfell、RealtyShares、Between、Sprig、StackCommerce、Magoosh 等,以下,便是 500 Startups 共同創辦人 Christine Tsai 在 4 月 22 日(編按:2016 年)於 500 Startups 台北場小聚與觀眾的對談節錄:
今年年初其實是 500 Startups 正式員工超過一百人的日子,從不到五個人的核心成員到上百人的團隊,其實真的非常辛苦.當然外面看起來總是光鮮亮麗,但內部總是有許多挫折跟辛苦的地方,一如新創。也因此,我們更了解新創初期所遇到的問題與困境。
這五年真的很辛苦,而對我個人而言更是:我離開 Google 為了創辦 500 Startups 時,不到幾個月,我們第一個加速器才正要開始的時候我居然懷孕了!天阿這是我最不應該懷孕的時候!(全場大笑)當時所有人最記得的應該只有我越來越大的肚子。不過,這段日子,同時身為一位女性、一位母親,更是一位身在決策執行階層的創投創辦人,很辛苦,但這些都是我所珍惜的一切,撐過才發現,這也是件可以實現的夢想。
問:是什麼原因想成為一位創投呢?當初怎麼想到要創立 500 Startups 的呢?
答:其實故事的開始是我在 YouTube 時做 API 而受到啟發的:那時有許多新創公司在使用我們(YouTube)的 API 來嘗試更多有趣的可能。那時我覺得,成為一位創業投資人應該是件很棒的事情,因為創投是一個和新創合作非常密切的一個角色,當然,可能許多人對創投的想法就是開支票給新創團隊(其實我那時沒有細想關於投資面的問題),但能夠在一切有趣事情發生之前,認識跟了解這些新創公司,一起描繪未來的藍圖,感覺真的很棒。
其中一個讓我對創投充滿嚮往的原因在於我非常喜歡閱讀一些創投家的部落格,雖然 2005 年時,那時寫部落格的創投其實並不多,Fred Wilson 便是當時一個代表,透過 Google,我甚至寄信給 Fred Wilson 邀請他來 Google 分享,原本我甚至不指望他回我的信,但他回信了,而且最後他也依約前來分享了。
而如何遇見我的夥伴 Dave McClure 又是另一個更有趣的故事了:就在隔年,我認識了 Dave McClure,當時我邀請他到 Youtube 聊行銷,但其實我對他一無所知:我只知道過去他在 PayPal,但之後他在做什麼,好像沒有人知道。那時我已經和很多人討教過如何加入創投,那時大家共同的結論是:如果你希望成為創投,而且你是一位女性,那你必須非常強勢才能殺出一條血路,而且,創投想要的人才多半是畢業新鮮人,不然就是具有投資經歷的資深創投。
我鼓起勇氣和 Dave McClure 提起了自己真的對創投很有興趣,而且近日想離開 Google 的打算,那時 Dave 給我一個微笑,對我說:太巧了居然在這個時候遇到你(you caught me in a good time )。那時我真的不敢置信,想說他一定發瘋了才會要我和他一起創辦 500 Startups,之後我才了解,其實 2008 年 Dave McClure 就已經想要做 500 Startups 了,只是當時剛好是金融海嘯最嚴重的時候,資金的籌募極其困難,名字也不是現在這個名字。現在回想起來那時他也覺得我瘋了:「怎麼會有人願意放棄 Google 來加入創投?」幾個禮拜後,我正式從 Google 辭職加入他,這大概就是創立 500 Startups 的開始。
問:你們都怎麼選擇新創團隊?團隊需要具備哪樣的性格才會讓500 startup想要投資呢?
答:小小題外話一下,這裡有人用 Slack 嗎?(在場幾乎全數舉手)其實我們在 Slack 上有一個群組專門討論該投資什麼團隊。在這個群組裡我們最痛恨的就是有人說:那個團隊很棒("Someone is a great team."),這句話一點也不具體:哪裡棒?棒在哪?具體來說,我們中意的團隊,常常是他們效率高而且他們改變的速度快,而通常創業失敗的團隊,常常是因為他們花太多時間去想該怎麼做,改變的速度太慢。個性的部分,的確,有兩種人格比較容易成功:第一,執行力強;第二,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創業前期,執行力強可以讓公司跑得越快,但是當人數越來越多,創業者將自己原有的工作發給雇來的人進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讓公司走得更遠:其實這對一般創業者來說是最困難的,讓其他人做你的工作,你必須信任你的夥伴,而且聽取他們給你的意見。
問:身為創投中少數的女性,請問妳有感受到性別天花板嗎?是否有其他的歧視讓妳感到不舒服?
答:我覺得身為人就會有一定的偏見(bias),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想法,要說一個人完全中立不帶任何主觀偏見是不可能的,就像是今天A跟我說他是柏克萊畢業的之後進Google,B說他劍橋來的,是身為柏克萊校友兼曾在Google的我當然會對A特別有好感,這樣的偏見一定會發生,不論是否為女性,或是膚色⋯⋯等等差異,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當然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點程度的偏見。但在創投,其實我並沒有注意到這樣的感受,直到我真的進入 500 Startups 之後,兩次的懷孕經驗讓我發現,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覺得孕婦應該不會想做這個,不該接那個案子等等⋯⋯其中的過程真的蠻辛苦的,但長話短說,是的,的確有所謂的「玻璃天花板」,敲的時候很痛但他是可以敲破的。
不過在創投界,其實真的會有一些歧視,比如我之前陪一對全女性的團隊去 pitch,台下居然有創投表示:你們應該去請一個男技術長!或是在 pitch 的時候,女生講太小聲就會被認為是太害羞,不夠大方,但我還真常看過很多害羞的男性上台發表,但台下只會叫他講話大聲一點。除了性別,年齡也是一大歧視。
問:如何支持團隊的多元性?
答:其實也不算是如何支持多元,而是在於我們不對自己設限:沒有一個非常明白的規則說哪樣的團隊要投資,哪樣的團隊一定不投資。也因此,我們的團隊裡也有很多女性創業家、拉丁裔、非裔美國人等等,目前 500 Startups 團隊裡,一半合伙人及職員是女性、投資團隊至少3分1是女性。也因為多元的背景,他們對於分眾市場的了解有時甚至多過現今任何一位創投。而這樣的多元性是有助於 500 Startups 團隊間彼此切磋學習的。
問:如何在工作與家庭見取得平衡?
答:從來沒有平衡過。有得必有捨,你只能繼續奮鬥。不過在華人文化裡,母親的角色往往比父親還要多需要照顧小孩,不論是餵奶還是小孩的其他需求。但也因為自己有小孩,我也比較能體諒身邊的夥伴,我也不希望我們的團隊成員是工作狂,燃燒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在工作裡。
問:有沒有很失敗的創投經驗?為何失敗呢?
答:當然有!但其實有時我們也沒搞懂他們為何失敗,財報很好,數字很漂亮,整個公司營運都不錯,但他們就是倒了!不過真的要說為什麼,也有幾個還蠻常見的共通點:
- 創辦夥伴彼此談不攏
- 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當唯一的客戶付不出錢,或是取消合作
- 對預期收入過度樂觀:很多公司在客戶付款時沒有設想到壞帳或是倒帳的機率,過度預期收入的結果就是收支無法平衡。有時金額相差太大就容易面臨倒閉
- 錢燒太快:資金消耗率太高,沒有妥善規劃資金流向
- 運氣不好:恩,就真的是運氣不好(全場大笑)
問:團隊簡報怎樣才能吸引500 Startups 的注意?怎樣才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答:單刀直入,簡單明暸的說出你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還有你跟別人的不同之處。如果想讓創投投你,你就必須比創投還要更了解創投:從過去這些創投投過哪些類型的項目出發,如果該創投已經投過娛樂類的產品,而你的產品也剛好也是娛樂類,你就必須讓自己的產品夠厲害,夠突出,創投才會想投你。
問:妳們最常問新創團隊哪些問題?
答:在新創草創的階段,其實沒有什麼數據或是細節能夠提問,但我們還是會想多聊聊一些數據跟新創產品/服務的定位這些提問,也因為新創初期,我們並不會提出投射性或是未來性的提問,比如未來五年後想做什麼就不是我們想問的問題。
問:大部分創投圈的人之後都會怎麼發展呢?未來五年妳還會記續待在創投嗎?
答:在這個圈子,很多人做完創投就想去實體公司創業,相較於創投給予指導,創業才有真正實務上的操作。對我而言,技術上500 Startups是我的第一個孩子,500 Startups也有很多實務面上的操作,跟新的合作項目,所以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未來五年我還是會想繼續待在創投。
註一:Christina Tsai 原名為李成美,蔡為婚後冠上之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