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好的產品是讓使用者盡快離開你」──張小龍談微信的 4 種核心價值觀

外部轉載 36 氪 2016-01-11
「好的產品是讓使用者盡快離開你」──張小龍談微信的 4 種核心價值觀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來源
Image title

再過十天,微信就五歲了。一直低調神秘的張小龍,終於在微信公開課現場真人出現,用帶著湖南口音做了開場演講。演講的主旨是微信的價值觀,看起來可能很稀鬆平常,但是想想張小龍和微信這五年來的堅持和成就,引人深思。

小龍演講的要點如下:

  1. 微信的各種規定非常嚴格,是因為在大平台上,小的疏忽能透過蝴蝶效應造成很大規模的影響,量級非常可怕。

  2. 許多人希望微信能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規定,我們也很困擾,因為這個規則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也給不出特別清晰明確的規則。今天我來分享下關於微信的底層思考,透過這些基礎的價值觀,也許大家能明白什麼是我們鼓勵的。

  3. 第一個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是就是這個讓一個好產品和一個壞產品拉開差距的。真正做到把使用者價值放到第一位的產品不多,大部分只是當作口號。

  4. 我們不會犧牲用戶價值來換取各種內部或者外部的合作或者資源交換。面對一個合作,我們首先考慮的是這個合作是否對用戶有價值,是不是使用者需要的。對微信和微信平台來說,我們的挑戰不是能多做什麼,而是能擋掉多少事情。

  5. 我覺得白名單(特權名單)是系統的瑕疵。如果一個需求真的有許多人想要,我們會考慮透過系統功能去實現,而不是透過白名單去給少數人提供特權。

  6. 第二個價值觀是,讓創造發揮價值。我們希望公眾平台不是一個大家做流量的地方,而是一個能鼓勵創造的地方。

  7. 第三個價值觀是,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我們看到各種資料顯示,微信已經佔用了大家太多時間,對此我們很擔心。我們希望人們能夠用微信高效率、完成事務,然後就能離開去做別的事情。Google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

  8. 第四個價值觀是,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化中。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使用者,只觸及需要觸及的使用者。微信是不會在啟動頁放廣告的,太低級。

  9. 微信正在探索訂閱號和服務號之外的新形態,可能叫應用號。微信已經可以叫車、買電影票了,其他的應用是否也能在微信內提供服務呢?我們希望未來使用者不需要裝那麼多應用程式,關注一個應用號,就能用了。

以下為張小龍演講全文: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張小龍!

1、從昨晚的謠言事件說起,為什麼微信在很多的規則、平台介面或者系統方面很嚴格?

可能會有一些朋友覺得比較突然,我也是比較突然進來參加這樣一個會議,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碰面。平時我很少參加會議,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懂,其實我們同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在一個行動網路非常發達的時代,參加會議是挺浪費時間的。所以一般我也跟我們同事說盡可能的少去參加一些會議,但我不是說大家來參加這個會議浪費時間,我覺得這個時間還是挺寶貴的。

其實會議本身不會浪費時間,但對於微信來說,我們會同時面對幾億用戶,我們會覺得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聚焦在用戶身上。以微信的規模來說,我們直接面對的可能是上億用戶的突發事件,比如說一些謠言的傳播。

我們剛剛經歷了一次特別大的謠言傳播事件。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圈裡po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好友、發了多少紅包等等的資料回顧,這個資料其實在昨天晚上把我們給忙壞了,我們說它是一次蝴蝶效應,一個非常典型的傳播事件。可能大家沒有想到,只是po一下朋友圈這樣一個「微信公開課」活動,卻導致了一連串事情的發生。

我們昨晚看到這樣一個活動頁面被人在朋友圈裡po出來,這個活動其實它的意圖只是說在活動現場大家來簽一下到,現場的人可以訪問這樣一個資料,去po到朋友圈。昨天這個連結就被洩漏了,被更多的人去點,然後轉傳,這樣就帶來了第一個問題:這個連結訪問太高,幾乎是掛掉了。幾乎掛掉以後就會帶來第二個問題:就有人開始造謠,打開這個連結就會把你支付寶的錢給偷了。很多人就信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再點進去發現打不開了。這個時候又發生了再後面的一件事情:我們支付的同事就發現很多的用戶,我說很多,真的是很多,是百萬級的開始提款、解綁自己的銀行卡,他們一提款、一解綁的時候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瞬間有非常多的用戶解綁,提款,我們這個伺服器也幾乎掛掉了

那是不是真的被盜了?然後我們內部就很著急地來處理這個事情。以前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效應叫「蝴蝶效應」,說一隻蝴蝶在一個地方煽動翅膀,可能在紐約引起一場風暴。以前我們覺得很難在身邊發生的一個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一兩個小時它就真的發生了,並且出乎我們做這個活動同事的預料。所以剛剛我們跟公關部門的同事在討論說,他們是不是開完這個會就解散了,我說,不用那麼快。因為蝴蝶效應本身來說是很難遇到的,但是在微信這樣一個平台上面,它真的是瞬間就會發生。

我用這個作為開頭,其實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事情,微信作為一個平台,為什麼我們在很多的規則,很多的平台介面或者系統方面會很嚴格,是因為其實有一點小小的疏漏可能就會在這個平台裡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這個量級是很可怕的。

後來我們會有很多同事介紹微信平台各個方面的事情,我今天過來其實有一個想法是覺得,包括在座的各位都是有非常多的疑問,這些疑問其實我們很難一一去解答,而且我們的平台規則也在不斷的變化。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你們的平台會變來變去?你們的規則為什麼總是不清晰?為什麼不能明確一點給我們寫出來?很抱歉,我們確實給不出一個特別明確的東西,因為我們自己也在變化,我特別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最底層的一個思考,就是我們對待我們的產品和平台,我們的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們知道做一件事情有很多很多方法,做一樣產品也是一樣,但是大家會做出不同的結果,除了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樣以外,其實有一個最底層的東西,就是你看待這個事情,你看待你產品的價值觀來決定的,你有怎樣的價值觀決定了你會做出什麼樣的東西來。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微信對於產品和我們的平台的價值觀,如果大家能理解我們的價值觀,那我相信你在運用微信的時候,你會知道你做的事情會不會被我們攔截或者是為我們所鼓勵。

2、四個方面的價值觀

在這部分,我想分享四個方面的價值觀:

第一點,我說出來,在座騰訊的同事可能都熟悉這句話,這是騰訊公司裡面一直在強調的價值觀,就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用戶價值是第一位。

這句話聽起來像老生常談或者很普通,但是我要說的是,其實這句話讓一個好的產品和一個壞的產品拉開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戶很重要,但真正把使用者價值第一做到產品裡面去的不多,大部分只是把這個作為一句口頭禪在說,但是在微信和微信的平台裡面,我們把這個作為第一要事,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很多人是沒有真正明白這一句話的,比如說給大家一個機會,說微信這裡有一些特別的介面或者特別的許可權給各位,都一定會很開心。

很多公司內部或者外部找我們合作,為了合作大部分都是一個交換說我有什麼資源,你有什麼資源,我們來交換一下,這就是合作,但是所有的合作裡面都會把使用者價值放在最末端,因為你首先考慮的是一個資源的交換,所以我們不會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內部的去做這種資源的交換去取代使用者價值,當我們面對一個合作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考慮的是這樣一個合作對於用戶是不是有價值的,是不是使用者所需要的,如果我們以此作為一個最基礎的考量點,我們自然就會對很多的合作、很多的決策,做出一些判斷,我們會直接打掉很多沒有必要的行為。

對微信和微信平台來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挑戰不是在於我們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們能夠擋掉多少事情。

從平台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希望的是我們平台會提供無限種可能性給第三方廠商去開發,而不是說我們一單一單的去談很多的合作回來,甚至這個合作對用戶是毫無價值的。

各位微信的用戶應該會發現這一點,會感受到其實微信一直在很小心翼翼保護你用微信的體驗,你不會在微信裡面看到突然有一個什麼樣的群組發過來、突然有一些系統上的消息過來,你覺得這是很習以為常的,但是從我們來看,其實是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讓微信裡面的內容非常乾淨,從一個業務推廣的角度來說,我們公司內部也會有非常多的業務,在微信裡面的群組發一條就可以幫助很多,但是微信裡面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對外部來說,其實我們更希望的是平台有一些公平、公正的規則來對待使用者,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會看到,微信這裡不會提供出一些特權出來,例如說很多朋友會跟我們說,我能不能讓自己的好友數超過5000人,我說這個不可能,因為系統裡面就沒有超過5000人的帳號,我的觀點是白名單(特權名單)是一個系統的瑕疵。

有一些朋友也會跟我們提需求說,能不能給我們開一個白名單,把微信紅包的金額提高一下,因為我是一個土豪,我想給別人發800元的紅包,開一個白名單對我們來說是舉手之勞,對我們的客人來說會覺得這是與眾不同的許可權,可以炫耀一把,我們確實開過這樣的白名單,但是前不久我們把它關閉了,因為我們發現如果開一個白名單出去,我們只會在用戶裡面造成一種攀比、造成一種不均衡,而這樣的現象不是我們宣導的微信文化。

系統要做這個事情只有兩個方法:一是沒有特權的白名單;二是如果這個需求普遍,就是有很多人有很強的需求,那麼系統應該有一個規則來釋放這個需求,而不是透過找關係或者是白名單這樣的方式來滿足少數人的需求,這不在我們產品鼓勵的方向中。

這是關於用戶的價值,這裡可以舉很多例子,又比如說很多的公眾號可能把吸引粉絲作為他最大的一個訴求,但你會看到其實微信裡面幾乎沒有地方可以提供你輕易地獲取粉絲。

這裡要考慮一點,你吸引到了非常多的粉絲,這些粉絲真的是願意被你吸引才過來的,這個區分很重要,如果是被你用各種手段牽過來的粉絲,這是沒有意義的,也違背了我們以用戶第一為價值觀點的考量。

假設一個公眾號有1000萬粉絲,可是這是在使用者不太知情的情況底下獲得的,可能很危險。為什麼很危險?舉一個例子,我們有一些帳號有很多粉絲,他不敢發消息,因為他一發消息就被退訂。

大家可以再想像一下,假設用戶對這樣的帳號不喜歡,不斷騷擾他的訊息越來越多。微信裡可能會出一個功能,對用戶說以下這個號3個月沒有訪問了,是不是可以退訂了,那就可以退訂了,這樣的話對更大的帳號反而是一個更大的損失,但是從用戶層面,這是真正的用戶價值。所以在微信裡面我們一直說絕不允許騷擾用戶,絕不允許把使用者不需要的東西推給使用者。

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一點,如果大家在做微信相關的項目,你會有很多的選擇時,不妨也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它是不是符合微信價值的價值觀。

關於用戶價值,我有一天分享過亞馬遜CEO的一個文章,他的文章標題叫做《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人都是很聰明的人,因為大家會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去欺騙用戶,欺騙用戶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為只需要聰明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因為欺騙用戶雖然很容易獲得流量,可以獲得用戶的點擊,但是最終會把用戶給趕跑了。所以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好,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怎麼樣對用戶是好的——這個會聰明會更重要一些

** 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二點,關於微信平台的價值觀是讓創造發揮價值。**

什麼是讓創造發揮價值?圍繞公眾平台來說的話,公眾平台從它的誕生到現在,大家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開放平台,我們利用這個平台可以獲得粉絲,可以做行銷,可以做推廣,但是可能很少會想什麼是公眾平台的價值觀。

公眾平台到底想要變成什麼?公眾平台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公眾平台的目標是要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發揮出它的價值。什麼是有價值的東西?在非網路的時代,有價值的人或者是一個團隊,即使做了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也很難去觸及用戶。

但是這樣的情況不應該出現在目前這個時代。所以大家有一個很強的願望,既然有非常多的用戶,我們就應該提供一個平台,讓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平台去觸及他的用戶。這個有才能的人不是說只是網路行業的人,而應該是各行各業的人,所以我們經常用一個比方來說:要讓一個盲人在一個樓裡給人按摩,他也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客戶群,這是資訊不發達的時候,對於地域,對於傳統一些物理條件限制的突破所帶來的好處。

所以從公眾平台秉持的目標來說,我們是希望讓這個平台裡面湧現出更多的有創造力的事情,而不是說這個平台就是一個做流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這個地方導流量,不是這樣子的。

這裡我們是希望所有圍繞微信開發的第三方廠商都能想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要用這個平台來做什麼,是想要給你的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還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個流量的導流?如果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台所願意看到的。不管平台的規則怎麼樣變化,只有有創造性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才是微信所宣導的,不管平台有什麼變化,大家都不用擔心我做的事情會不會被平台封殺。

我們去年花了很多時間去扶持原創。原創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從BBS到部落格時代,很多文章寫的特別好的人在網路上其實是很難得到價值回報,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市場環境就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

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把原創作為一個非常認真的事情去做,關於版權的保護、內容的保護,使得在過去一年裡面原創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現在一個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寫出來可能會吸引上萬的讚賞回報,當然這只是非常小的一個回報。

我們認為原創的文章更符合我們需要的價值,也更符合用戶的價值,所以,為了扶持原創,對於原創文章裡面的廣告欄目,對廣告分成也特別優惠,因為原創的流量不會特別大。平台裡面我們發現這樣一點,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種謠言傳播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未必能獲得巨大的流量,所以從平台角度我們會去扶持它。

所以關於要創造幾項價值,剛才說到我們原創號這裡,可能在座還會有很多的人會說,我不是寫文章的,我可能寫不出好的文章,我其實只是想提供服務,後面我會講到會有一個新的東西,在後面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個,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使用者,而是儘量讓這個使用者離開你的產品,大家同意嗎?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做的工作都是圍繞一點,怎麼樣黏住用戶,怎麼樣讓用戶盡可能待在我的產品裡頭,不要離開產品。

但是從微信的角度來說,微信一直希望用戶能夠合理的使用微信,除了微信還有生活。如果你每天在微信裡面花太多時間,那未必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當然現在大家花在微信的時間應該已經是所有APP裡面最多的,我們其實挺擔心這個事的,我們看到一些資料顯示用戶在微信裡面花的時間太多了,我很擔心。我周圍的很多朋友、同事我也挺擔憂的,因為我發現他們都有一些神經質的傾向。

我給大家開一個會,或者吃一頓飯,有好多好多的同事每隔兩分鐘必須要看一下手機,必須要看一下微信,你要他把手機放在一邊,他堅持不了5分鐘;規定不能看,他就會手足無措,會很焦慮、很焦躁。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這樣的人,我相信有不少。這是一個什麼情況?

事實上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以最高效率來完成使用者的目的,然後讓使用者儘快離開。

如果一個用戶要沉浸在裡面、離不開,就像你買一輛汽車,你開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說汽車裡面的空調特別好,所以要待在裡面,那不是它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業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戶的時間殺手,但是我們要考慮的則是怎麼樣更高效率地幫助用戶完成任務,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裡面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會看到微信的朋友圈會限制很嚴,各種行銷在朋友圈裡面我們都會很嚴格的對待。

我們剛開始看朋友圈裡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動態,可是慢慢發現朋友圈裡面有很多心靈雞湯,被各種各樣地誘導上來發了一些內容,如果這樣的資訊多了其實最終的結果未必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用戶覺得朋友圈裡面的資訊太雜了,慢慢地他再看朋友圈的意願越來越低,這會變得非常可怕。

因為朋友圈的進入次數特別多,平均一個用戶每天大概有30、40次進入朋友圈,這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希望每次進來用戶都不是很快的刷過螢幕,而是看到的都是他願意看到的內容

對於微信裡面其他的功能其實也是如此。我們希望用戶在用微信的時候,最高效率把必須要做的在微信裡面做完,把時間留出來去做很多別的事情。

在座的各位,基於微信來做一些項目的時候不妨也多從這個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幫助用戶節約他的時間,提高他的效率,還是說只是想讓他在這裡不斷地消磨時間?如果你想要讓他消磨時間,你可以寫一篇文章再寫一篇文章,用戶永遠都出不去,但是用戶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進來了。

在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覺得是Google,Google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來讓用戶搜完就走。在這點上,我們會希望微信裡面的資訊盡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滿足你最基本的需求,這樣你就明白微信為什麼會有這樣一些規則。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戶就會發現,微信其實一直不鼓勵你加太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經過你的驗證才會加進來,其實如果微信作為一個產品要讓好友變得很多的話很簡單,只要把QQ好友、手機通訊錄導進來默認成為你的好友就好了。

但是我們一直非常謹慎,一直希望用戶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戶是不是確定要添加他,從來沒有批量導入過,我們業界經常說少即是多,但其實這也會變成一句口頭禪,因為沒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資訊意味著使用者可以更高效的處理,意味著他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意味著這個產品的未來會變得更大

大家也會看到,我們對於下發消息也非常嚴格,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天只能發一次,為什麼不是一天兩次,每次還要限定那麼幾條。從微信的產品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體驗性的東西,但是在外界看過來,這是難以理解的,包括特別多的媒體人會說,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夠,我們就希望發更多的內容給使用者。

那是因為更多的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說我發的越多越好,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發得多是不是意味著用戶更願意看。所以大家也會看到,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些誘導分享有攔截,因為誘導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獲得了好處,但你的朋友並沒有獲得好處,你的朋友要忍受你發來的一個東西,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

第四,盡可能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之中。

我們發現很多人比我們更著急商業化,我們確實認為一個好的產品、好的價值與商業化並不矛盾。好的商業化是不妨礙要觸及的用戶。玩遊戲是從系統來說,是很好的商業化過程。大家也會看到朋友圈廣告。我們看到更多人期待看到朋友圈廣告,因為他很少能看到。但是我們發現用戶並不反感,甚至有點期待。

所以從微信角度來說,我們希望微信很好地做商業化,但不是基於一種騷擾性,你也看不到微信Banner廣告,也看不到啟動頁面有廣告,我們認為這是很低級的作法。

但是我想給卡券打個廣告,關於卡券這塊其實是特別好的例子。我們嘗試很多,透過春晚紅包發了很多優惠券,實際被使用的頻率非常低,90%多都被廢掉了。其實和現實是一樣的,這不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可能有極少數用戶用到我們現在的新的優惠券。

有個朋友去麗江住一間客棧,如果你再帶一個朋友來,朋友會獲得優惠,你也會獲得一個紅包。這是典型的基於社交做的內容,很有價值。

我們會做基於社交關係的優惠券,如果太容易獲得,就沒有價值了。但是微信做優惠券,是基於朋友被送的優惠券,只有他去哪裡消費了,才能拿到優惠券。這樣一個優惠券是朋友背書的,是透過朋友關係共用出來的。

這樣一個系統上線後,核銷率很快就上去了,商家跟朋友都很高興。這是對幾方都多贏的事情。其實這也是一個商業化的產品,但是是在使用者價值上做的事情,而不是強制塞給你的,這是很不一樣的。

最後跟大家分享下,我們在構思的一個新東西:應用號。其實很多人會覺得公眾平台目前看起來更像是媒體化,對於自媒體,對傳播內容的人特別有效。我是很多年的程式設計師,我們應該對開發團體做些事情,我們出發點不是針對媒體,但事實上主要變成一個內容和媒體的平台。

我們2016年應該做一個針對開發的事情。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都是基於公眾號來的,而不是開發APP,因為後者推廣成本太高,但是微信可以獲得大致效果,成本要更低。我們一直要說要做一個服務平台,拆分出一個服務號,但是服務號還是沒有達到我們要求,基本還是每週發一條消息,我們不希望是這樣。

未來有沒有做應用號的可能性?因為APP重複安裝率現在很低,現在很多用戶在微信錢包買火車票電影票,對於低頻需求來說,不需要安裝。如果找公眾號,又不好找,而且以下發資訊為主。

但是如果用戶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就像找一個APP,進去就像使用APP,它不會發東西,很安靜地存在那裡,等使用者需要的時候,去使用它就可以了,這樣會不會更好?我們嘗試讓更多APP使用一種輕量的方式,達到APP的效果。

我個人不太喜歡參加會議,5年後應該是大家戴個眼鏡,跟在現場感覺一樣。

TAGS: # 微信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