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生鮮O2O聯合便利店的三難

外部轉載 鈦媒體 2015-09-01
生鮮O2O聯合便利店的三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來生活網旗下的生鮮O2O產品「本來便利」正式宣布上線,喊出了「1小時上門」的口號。但體驗發現,這個高調的口號落實起來真沒那麼容易,主要存在三「難」。

生鮮電商之所以被稱為電商的最後一塊藍海,是因為這個行業進入門檻高,很難做好。存在的難題最主要是四個:

  • 一是產地、供應鏈方面,水果蔬菜等產品受自然災害等影響非常明顯,供貨不穩定,產品質量不穩定;
  • 二是冷鏈要求高,冷藏車、倉儲、搬運等過程中,各品類生鮮需要不同的溫度、濕度;
  • 三是損耗大,正常情況下損耗達到1%,甚至有些情況下能達到3%左右;
  • 四是對資金周轉考驗非常大。

面對這些難題,很多生鮮電商選擇轉型O2O,與傳統便利店聯合,分佈式佈點,依賴便利店既解決了庫存問題,又縮短了配送距離,降低了冷鏈要求和損耗量,而且能快速送到消費者手中……看起來非常美好,但具體實施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近日,本來生活網旗下的生鮮O2O產品「本來便利」,經過2個多月的試運營正式宣布上線,覆蓋北京五環內及部分五環外人口聚居區,並喊出了「1小時上門」的口號。但體驗發現,這個高調的口號落實起來真沒那麼容易。主要存在三「難」:

1、便利店商家管理難度大

目前「本來便利」與300家傳統便利店達成了合作,覆蓋北京五環以內及部分五環外人口聚居區。合作方式,「本來便利」提前將水果類產品配送至線下便利店,而其他商品例如日用品等,則從合作的便利店出貨,便利店負責配送,賺取商品利潤和5元的配送費用。

「本來便利」配送的水果類產品,商家不能再從別家進貨,而「本來便利」會從中拿一部分差價。對於「本來便利」配送的產品,商家也可以選擇想要或不想要,商家自己有一個端口可以修改商品訊息。

這跟餓了嗎、美團外賣、百度外賣有點像,但不同的是,這些外賣O2O都是讓商家經營自己的產品,自負盈虧,平台不過多參與進去。同一個產品,可以有多個商家做,給評分高的、接單多的商家更靠前的位置,鼓勵商家自覺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而在「本來便利」,同一區域每樣商品只能一個商家配送,商家沒有競爭和壓力,對於產品、服務就沒有提高的意識。

「本來便利」配送自己的水果到便利店也帶來了很多運營上的困難。普通生鮮電商可以知道當天多少人訂了某個產品,讓供應商或者倉庫調配過來,但「1小時」就意味著這些商品(包括水果等不易保存的產品),此刻就必須在店裡。水果不容易保鮮,所以就要隨時更換。便利店的水果壞了多少要向本來便利報損,本來便利不僅要給商家退錢或換貨,減少一個、增加一個還要隨時更新網上的數據,增加了非常大的運營難度。

2、庫存難保障

在營運難度加大的背後,就是營運容易跟不上,出現缺貨、貨物數據不能及時更新到平台上等情況。缺貨是目前本來便利最直觀、消費者能明顯感受到的問題,特別是水果類,全天所有水果都打著「產品售罄」字樣。體驗時發現,下單時顯示有貨的物品,在分配到配送商家那裡卻會發現沒貨,商家與本來便利又不能及時溝通,在營運人員盡力協調的情況下,用戶下單幾個小時後,最終沒能湊齊商品。

而數據更新不及時,是由於營運難度大,流程複雜,經手的人非常多。比如出現臨時退換貨、取消訂單等情況時,往往要經過商家反饋、營運人員找到技術人員,隔數個小時才能更新到平台上。

3、便利店配送難保障服務

在配送方面,本來便利的配送是由便利店承擔的,O2O這塊目前營業額佔比不高的情況下,便利店對於配送人員的投入是有限的,一個便利店一般有1、2個配送人員,在高峰時無法滿足需求。而且便利店的配送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無法保證服務水平。

對於O2O最重要的就是服務。生鮮O2O在價位上比去門店裡買相對高一些,目前消費者對「1小時」的認知、消費習慣還有待培養。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盡量降低價格,做好服務,真正做到「1小時上門」,平台才能很好地發展起來。或許自建配送團隊是個辦法,在這方面,多點生鮮值得借鑒。

本來便利自今年5月底試運營至今才2個多月,以上所提或許是一個新產品上線必然經歷的自我突破的過程,但也說明對於O2O來說,「1小時」這個門檻確實不好邁過。

本文由鈦媒體授權轉載

TAGS: # O2O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