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為了協助想前進中國的台灣新創團隊,對大陸市場與創業生態有更深入完整的認識,進而有效界接資源,《數位時代》與《Meet Startup創業小聚》特別規劃了「Meet北京」的參訪與交流行程。本文為同行團員參訪心得分享。
揮別台北一天一爆的餿油受害廠商名單,筆者來到北京,參觀今年6月才剛開幕的創業一條街,我們不禁羨慕起中國80與90後人們的創業環境,即使街上轟轟的施工著,街旁則是才剛剛開幕的肉夾饃店「西少爺」。然而,究竟我們什麼時候才會有台灣的創業一條街呢?在台灣,我們享受著民主自由,但似乎同時也承受著媒體製造的資訊喧鬧,與過時政府架構的效率不彰。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
(圖說:朝聖北京新櫥窗-「創業一條街」)
(圖說:即將在一個月內開幕,剛開始準備創業的西少爺肉夾饃,是幾位中關村內來自西安的資訊工程師,有感於高新園區沒有足夠、好吃方便的中國食物,而下定決心成立創新服務的縮影)
靠近北四環、蘇州街所圍成中關村西區的海淀西大街,因為鄰近北大、清華等30間以上高校聚集,成為中國海淀圖書城聚落,如同過去台北的重慶南路加上牯嶺街一般,是年輕人渴望知識、尋求書籍最好的挖倉聖地。但是隨著網路產業的進步,當當網進入了圖書交易市場,海淀圖書城也被摧垮,成為破敗的圖書城。北京市政府對於中關村建設的渴望,希望能夠將此地轉變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也因此重新定位海淀西大街這個周遭有高校、高新園區與相當於台北光華商場的海龍商城,成為中關村創業大街(英文定名為InnoWay,天使投資一條街),希望此地能夠打造創新源頭、強化創新服務並且有效增強創新影響力的輻射。
(圖說:海淀區政府與清華科技園的清控科創合作,成立海置科創街區管理公司,共同經營中關村創業大街)
北京市海淀區政府,也就是中關村的在地地方政府主管單位,希望可以成立一城三街(創新創業大街、知識產權大街、投資大街)重新擴充中關村的影響力;透過對軟、硬環境的重新疏理,包含重新整合分散的產權與碎片化的空間,整治周遭環境等,以打造創新創業大街區為目標,主動邀請中國與海外的知名創業服務機構、投融資等機構進駐,構建一個創業的生態圈。
(圖說:位於李先生牛肉麵店樓上的著名老牌創業聚集地車庫咖啡)
科技創新創業千頭萬緒,但最基本的就是找人、找錢、找技術、找市場、找圈子。也因此,海淀區政府的規劃也環繞在這些需求上進行,引進了創新創業空間,包含2011年就入駐海淀圖書城的「車庫咖啡」、交流與投資孵化集散地「3W咖啡」「Bingo併購咖啡」、「36kr」創新科技媒體與「氪空間」、以大科技公司為主幹的創業平台「聯想之星」、創業家創業大賽的「黑馬營」、創業專案管理機構「飛馬旅」、帶領年輕企業家成長的公益組織「AAMA亞杰商會」、協助互聯網企業招聘人才的「拉勾網」等。
(圖說:創業大街上的新創空間,乍看之下像極了台灣誠品書店的「言几又」書店,而且也毫不忌諱地上架了龍應台的野火集)
透過投資整理街區,期望中關村可以直接與矽谷接軌;「矽谷2分鐘前發生的事情,我們在這條街上馬上就能知道!」成為一個不論你在哪裡創業,都歡迎你到這裡來的創業會客廳。這條街每天都有2、3千人穿梭其中,周末甚至會成長到5、6千人,這些人不是路過,不是只想找個咖啡館坐下來聊天。這中間有中國70%的天使投資人、50%風險投資者,每個月至少會來到這條街一次,試圖尋找新的可能與機會,在這個街區裡,你甚至常會碰到北京創業圈的知名投資者徐小平、雷軍或許多台灣留美學子毫不陌生、新東方留學機構創辦人之一的余敏洪。海淀區政府有強烈的企圖心,目前正主動積極接觸可能進駐的Y combinator或500 startups等。
@@ACTIVITYID: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