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併購不靠投資銀行,矽谷「牙刷」理論當道
併購大王 Google 花錢從來不手軟,光是 Nest 一家公司 Google 就花了 32 億美元,而 2014 年還沒過完,Google 已經買了 20 間公司。Google 的判斷依據是什麼?紐約時報稱為「牙刷測試」,意即想買的東西必須像牙刷一樣,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以 Google 決定買下一家公司之前,會先問自己「這個東西一天會使用一次還是兩次,且它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嗎?」
BusinessInsider 引述表示,相較考慮那些現金流和獲利等實際面的細節問題,Google 執行長 Larry Page 更在乎的是他要買的東西是否有用,還有長期而言是否有投資效益。以 Nest 來說,Google 買下它雖然無法立即幫公司滾進大筆金錢,但它可以帶領 Google 進入潛在巨大的新市場,因為智慧溫控器和煙霧偵測器是使用很複雜的技術,解決人們日常生活的簡單問題,光是這點就通過牙刷測試檢驗。
《紐約時報》指出,Google 像很多其他科技公司一樣,不會老是仰賴大型銀行來決定大型併購是否值得,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投資銀行不會知道 Google 在找什麼樣的公司,另外一個原因是矽谷的圈子很小,這些企業家、執行長、風險投資專家不需要投資銀行當媒介,自己就能找到併購標的和找到當中的核心成員進行溝通。
Google 企業發展副總 Donald Harrison 表示,「Larry 在潛在併購案非常早期的階段就會參與討論,大型投資銀行的建議雖然有用,但是他們在核心討論當中並非必要。」投資銀行在科技公司併購案的角色愈來愈邊緣化。紐時報導,今年美國有高達七成的科技公司的併購都是靠自己養的開發團隊來完成,除了 Google,像是 Facebook、Cisco 都是,金額高達 1 億美元,十年前這個比例不到三成。
Business Insider 則表示,Google 併購案的麻煩是在後頭,因為 Google 文化中的自主性讓被併購入 Google 的公司很難融入他們,譬如 Nest 仍然保有獨立的管理團隊,且沒有和Google 資料共享。
本文出自:TechNews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