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期雜誌精選]當許多網路公司還在思考如何切入行動市場,計畫如何從網路調整研發人力到行動領域,日本NHN已經完成調任與研發,從決定製作到完成第一個版本,僅僅花費五周時間,技術團隊並在短短一年之內,從1個人增加到21個人,速度是LINE技術團隊最重要的營運信念。
位於東京品川區的日本NHN總部,翠綠色的主色調、日系潮流時尚風,讓人有身處偶像劇的錯覺。這裡有一處辦公區非常特別,因為每個人的桌上都有兩、三個螢幕,手邊還有另外兩、三支手機,21吋大螢幕、iPad、Mac……,許多不知是什麼牌子的行動裝置,他們同時看著多重螢幕、看著如同《駭客任務》的程式碼,他們是LINE的技術團隊。
LINE當初的成立原因,是NHN日本團隊在311大地震之後,決定要做手機通訊軟體,才能方便受災區域溝通使用,因此「速度」是初期最重要的使命。「我們從決定要做到第一階段開發完成,只花了五周的時間!」負責研發LINE的NHN日本網路服務部技術長朴由繽(Park Euibin)談起當時的辛苦狀況,還是輕輕皺了眉頭。
LINE上線之前為了跟時間賽跑,伺服器開發、App架構開發、功能開發需要同時啟動,上線之後則是維運與符合客戶需求開發新功能。
LINE所有開發以兩個星期為一個開發單位,時間一到就進行檢視與測驗,檢驗過關就開始維運,若是沒過關就需要重新研究。但無論過關與否,都要開始進行下一個任務。朴由繽說:「最困難的點,在於同步進行、同步管理。」
(圖說:LINE擴張速度快,技術團隊為了活用人才,不僅從內部調派支援人力,甚至與韓國團隊進行遠距支援,以完成越來越重要的任務。而帶領LINE團隊的技術長是韓籍女主管朴由繽,已到日本NHN支援五年時間,日文說得非常流利。圖片來源:林衍億攝。)
同步進行、同步管理
此外,現在LINE已經有逼近5000萬名使用者,為了讓用戶的使用空間增加,以及平台穩定、資料傳遞快速,又有規模化的挑戰。朴由繽說:「有限的資源下要達成巨大的任務是很艱難的,我們都是靠精神力和責任感,才有辦法達成。」
從LINE計畫開始第一天就負責研發的朴由繽,多達數個月的時間,LINE的大系統是由她一個人維運。隨著LINE的目標持續擴大,技術團隊也持續擴張,很難想像說話輕柔、身形嬌小的她,現在管理著21人的技術團隊,她是團隊中唯二的女生。
另一個讓人驚訝的是,朴由繽其實是韓國人,五年前從NHN韓國派駐到日本,五年經歷讓她練就出一口流利的日文。朴由繽認為雖然個人電腦網路與行動網路是兩種服務,但後台是相同的,只是App是隨身的、即時的,速度是關鍵,不像是搜尋引擎最重要的是製作目錄(index),「以前是做搜尋檢索,檢索本身就是很多領域的整合體,還做過很多整合性服務,後來才知道其實它們都是屬於LINE的領域。」
除了產品開發的困難,人員調度也成為LINE擴張時的難題,一方面向外招募,一方面也從內部借調。LINE團隊將研發規則制定成一本通用手則,讓每位短期支援的夥伴,都能立即開始。甚至將韓國NHN工程師也攬入遠距合作,以全球專案的方式活用人才。
《數位時代》兩度前往日本NHN總部參訪,兩次都在訪談過程中收到LINE的系統公告,傳遞新服務上線的訊息。上次是中文版推出,這次是LINE Card和LINE Camera可以連動到LINE訊息裡,可見新版本、新功能推出的頻率有多高。也驗證LINE可以在七個月內下載量直逼5000萬,「速度」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朴由繽表示,雖然LINE推出了很多精彩顯眼的功能,例如能夠無縫串聯LINE Camera、體感交友的「搖一搖」等,但基礎架構穩定才是她最在意的研發議題。
重視後台擴充性
「我們最驕傲的是系統後台的擴張性,這也是最重要、基本的核心價值,」朴由繽說。
開發過程中,LINE也出現過幾次的大當機事件,朴由繽不好意思地坦言,初期的確會因為搶快,導致系統開發出現錯誤,反而讓團隊常常三天沒有回家。有一次,團隊剛完成難度較高的功能,於是前往東京近郊進行兩天一夜的部門小旅行,沒想到剛好遇到系統故障,朴由繽笑說:「真的就是莫非定律,系統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正在進行足球比賽,所以場上的人在踢球,其他隊員就開著電腦,坐在場邊修改程式。程式寫完一部分要換人寫時,就把那個人叫下來,換人上去踢球,完全是趕著時間把系統修復。」
做為LINE的全球技術中心,需要架設不同系統版本,即使某些版本可能在日本本地並不流行,也要全力以赴地執行,LINE技術團隊開發的黑莓機(BlackBerry)版本就是個例子。當時該版本在日本測試一切順暢,但卻一直收到當地使用者反應推播郵件(push mail)有問題。朴由繽測了又測,最後直接飛往新加坡,才發現原來是當地電信業者有封包流量的限制,才對症下藥,完成修補。
開發過這麼多網路服務,最想要的LINE服務為何?「我想做的事情是開放性原始碼(open source),就是大家一起開發。」朴由繽自稱自己是開源碼信徒,雖然LINE可能沒辦法做到完全開放,但是接下來要做平台化,也是同樣的概念,「我著急地想把技術文件和資訊發布出去,讓開發商可以參考。LINE原本是做為溝通的媒介,現在要轉成社群,就需要增加用戶所需求的功能,才能做成更好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