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內容、紮實的服務才能與受眾深度對話,進而產生情感共鳴,也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有好內容,才有口碑,口碑才會累積關注與詢問度。
「開機率」一向是電視產業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鑰匙,主事者選擇視而不見,頻道業終會成為夕陽產業。至於「核發執照的單位」,不過像個校園警衛,時間到關鐵門,學生討論什麼?學生前景如何?不關我事。
觀眾對這樣的事件,多數不會有感覺。電視圈的風雨,看倌隔著窗子看雨斜,就像超商架上的商品,新商品上架,舊商品下架,消費者有興趣買來試吃,沒興趣,就看看擱著唄。遊走遙控器,一本初衷,只是找好看、想看。
不久前,中國大陸廣電總局有一則報導指出,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傳統廣播電視收聽收視群體向老年人集中。才三年,開機率掉了40%,多麼可怕的數字。科技發展的背後,總是人性習慣的改變,電視頻道與系統業者若真以為仍是沙發前的王爺,很快地將會失去遙控器。
就像溫室效應,人們接近「媒體」的生態正在悄悄地改變著。「通路」已經不是操控在系統業者了,家有網路,我就是通,這正是數位匯流的基本精神。從收視人口的結構來看,台灣觀眾也正在「等速」流失。
內容品質決定一切。今天,連「品質」的定義也換了,除了好看的東西,即時對話、即時互動、即時分享,還有即時服務,已是年輕族群對一切資訊、視聽娛樂的選擇模式。
「你給不了的,我就『即時』去找!」Facebook迅速竄起,那主動、即時的分享模式,把「社群」範圍一次拉大到全球。更重度的網路使用者,甚至可透過網路數位匯流的互動和即時性,經營屬於自己的頻道,主人是自己,顧客是認同你的人,不必受限「那些人那些事」,這就是「分享經濟」的自由精神。
近日台灣4G釋照議題發酵,包括電信業、高科技產業、百貨業等多位千億富豪陸續站上戰場第一線,忙著競標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發出的4G執照。不過從尚未完成應用的3G,到還沒見個影的4G,過程喊得震天響,這些各產業的龍頭真的準備好了嗎?準備著的只是千億元的硬體建置費用先占著,或者也同時縝密地計畫提供優質內容和服務?
Sony、Google、Intel都在加強內容品質與豐富度,而擁有龐大資源的蘋果欲推出iTV電視也是指日可待。全球幾個電信業者包括歐洲電信公司Vodafone集團,則是收購有線電視業者Kabel Deutschland,進軍電視內容業務。英國電信集團BT進軍體育市場,推出由BT Sport1、BT Sport 2以及ESPN三個頻道組成的「BT體育台」,提供比賽直播服務。
中國幾個視頻網包括:LeTV樂視網、愛奇藝、PPTV、YOUKU優酷網等也都為了豐富內容,而與家電廠商、網購業者、電視台等產業做了密切的跨界合作。
注意到了嗎?優質的內容、紮實的服務才能與受眾深度對話,進而產生情感共鳴,也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多有錢、格式多美、企劃多棒,卻沒有實際內容與服務,那是白搭,有好內容,才有口碑,口碑才會累積關注與詢問度。
消費者無奈做傻瓜許久,但不是真笨,而是沒有選擇。當選擇一多,隨時可以把便宜行事的人給丟掉!至於沙發前的王爺到底是誰?決定權回到消費者手裡,他們的滿意度就會給出正確答案。
[蘇麗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