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硬體產業其實有很多機會,只是我們過度集中在PC。我們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創新力量,可以發散到智慧電視、汽車等其他有利基的硬體產業?試著讓更多年輕人的聲音發揮力量,才有機會創新。
雖然大家現在都朝行動裝置發展,但數字證明PC其實沒死,大家低估了它。全世界沒有PC的人口還非常高,恐怕還幾十億人,它有空間,只是會轉型。 發展中國家很多都直接布局3G、4G,如果有像以前的百元電腦(OLPC),很快就把市場帶起來。但像MIT或廣達以前做百元電腦的時候,網路上沒有內容,現在有了,只要連網就可以。現在做這種電腦絕對有機會,要布署到學校去也很容易,就像一本電子書,學校可以將課程都設計在網路上。
另外一個趨勢在智慧型介面,例如 Kinect 的手勢互動,觸控面板也是早期的介面創新,只是大家已經習慣了。手勢、聲控,甚至結合兩者,這幾年都會成為主流,它可以帶動的周邊裝置就會改變很大,例如鍵盤就不像以前那麼重要。
這幾年所有做品牌的衝擊都很大,因為產業一直在典範轉移,我倒不覺得是一種產品的責任,它周邊支援廠商的技術要夠。比如說做鍵盤的,或許可以研究智慧型介面、提升技術深度。對ODM廠商來說,持續保有技術領先很重要,新的硬體永遠有新的機會,硬體要找創新技術、走深度。
PC以外的硬體產業我們也沒有把握好,比如智慧電視,大家對這期待有點高,但需要時間,因為電視的布建更難,但台灣在這塊的布局相較落後。另外一個領域是汽車,這產業獲利率很高,毛利也很高,但台灣很少IC設計業者打進汽車供應鏈,有幾家已經在轉型,車子裡也有很多消費性電子可以做。這些產業都大有可為,但台灣硬體商還是布局在PC。我們OEM、ODM、零組件都有,只是過度集中PC。如果要做軟體平台服務,太多最強的對手在那裡,如果能分點力量到汽車、電視,尋找自己的利基會更好,我從來不覺得硬體沒利基。
另外,我們缺乏矽谷新創企業現象,台灣企業過度成熟,導致創新能力偏低,所有各行各業的領導者都過於資深了。這些人很認真工作,但在新創的部分還是要有更年輕一代出頭。硬體產業有很多新東西在進行,但都不在台灣,例如聲控裝置、智慧觸控螢幕,問題就在年輕人的聲音沒有整合進來,對於創新的鼓勵也要更強。
台灣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大家都太悲觀、不夠自信。這幾年我到處跑來跑去,我的觀察是,如果有冒險創新精神的人,因為全球化,他可以去上海,可以去矽谷,但我看到還是有些人回台灣,這表示裡面一定還有什麼事情在發生、要發生。所以我們要找回原有的大冒險精神、要有勇氣,未來一定有機會。(口述/簡立峰 整理/趙郁竹。 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06月號 )
[簡立峰]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現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從研發到市場行銷,對於創新議題有許多深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