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台灣網路關鍵對話】 黑船入港, 台灣網路產業該是維新之時!

Bnext 游士逸 2013-03-07
【台灣網路關鍵對話】 黑船入港, 台灣網路產業該是維新之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淘寶攻台是個假議題****台灣網路業發展不前才是真關鍵

台灣網路圈一直是外資的天下,Yahoo!、Google、Facebook 就不說了,包括露天也有一半的eBay血統。 所以台灣網路廠商面對淘寶的競爭,拿民族主義或國家保護傘來說嘴是無益的。 網際網路本來的精神就是開放自由與創新,只有充份的競爭下,讓產品隨著消費者需求快速演化,才是這個產業的致勝之道。

淘寶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幾年高速演化後的交易機制,不管是交易安全,用戶體驗,商品組合,在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電商同業相比,都有壓倒性的優勢,台灣的電商十多年來因為諸多因素,導致緩慢演化,以至於面對新的競爭者進場時,顯得好像在打一場量級不對稱的比賽。

台灣網路產業為何演化緩慢,就像侏儸紀公園的那個自己演化自己的小島呢? 從矽谷成功開創網路事業多有台灣人,可以知道台灣不缺創意與人才,在我看來,兩件事是台灣網路產業跟不上時代的最大關鍵:資本貧血與法規障礙。

資本貧血與法規障礙****讓台灣網路業遠遠落後世界

由於台灣創投只以短中期獲利能力為評估標準,台灣的網路創業人 (先不提網路賣家這個類別) 基本上都是要先能賺錢才能拿到投資,缺乏資金作為後盾的產業,就像一個柴火不夠的灶,很難炒出一盤大菜,而具有資金優勢的外資網路公司,早就把台灣市場佔據半邊天。 外資企業更關心全球化的創新與策略,需要在地化的電商創新不會是外資關心的焦點,但是想挑戰這個領域的本土公司,如果沒有辦法找到第一桶金就沒辦法開拓理想。 所以我們看看今天的台灣電商環境,跟五年前其實沒有什麼不同,與其說台灣人有品牌忠誠惰性,不如說他們缺乏選擇。這樣的事在美國、日本、中國、韓國都不會發生,因為後面有活絡的資本支持,讓網路公司前仆後繼開創新服務,造福消費者之餘也厚植了國家的網路競爭力。

另一方面,台灣的各種電商法規障礙多如牛毛,卡死了想要發展也具備一定資源的網路業者。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淘寶打造消費者信任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支付,因為有了支付所以淘寶樂於讓買賣方直接透過即時通訊溝通而不怕規避交易。 反觀台灣從 2005 年就有業者想作第三方擔保交易平台,起跑點比支付寶還早,但是法規與舊體制到今天還是對第三方支付設下重重障礙,面對行動支付這個更巨大的變遷即將到來卻毫無所感,就算是再有理想的創業家,為了不要讓滿腔熱血變成非法行為,也只能望之興嘆。

背負資金與法規限制的台灣網路人,就像腳上綁了石頭,又比別人瘦弱的運動員,叫我們去跟各國體格強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比賽,除了滿腔熱血的鬥志,我們能拿出去一戰的真的很有限。

(好像台灣人在國際賽事都是一樣的命運阿……)

讓台灣在新經濟時代中不要邊緣化****不能只靠民間自立自救

從前面的觀點來看,台灣的政府除了站台搭橋之外,真的應該且可以作兩件改變產業格局的事:

政府不是沒有資金在扶植產業,但是怕投資失敗怕圖利求政績的心態,讓值得且需要資金的網路公司拿不到錢,只有已經走過黑暗開始獲利的公司可以被錦上添花,政府如果真的有心扶持網路 (雲端?) 產業,應該成立專項基金,並且宣示這隻基金的績效考核不以投資報酬率為準,取而代之的考核指標應該是每季投資案數、存活率、規模化、平台化、國際化等等,既然網路公司的獲利在前面說不準,應該以 "廣播種,扶青苗" 的觀念來多方嘗試,失敗的創業家們會是這個產業的重要資產,因為一次的失敗,是讓第二次比較容易成功的藥方,幾個創業循環下來,台灣才會有適合網路創業環境的土壤。 這隻基金需要很大嗎? 其實只要有十億台幣拆成 50-100 個案子,規定一定要在兩年內投完,甚至規定種子期到成熟期的配比,就可以通吃整個網路產業了,這 50-100 個案子,可能到最後只有 20-40 個活下來,但是可以有 5-10 個成功走到具備規模甚至 IPO 的階段,就可以帶動整個投資界對網路產業的熱情,灶火才熱得起來。

至於網路法規解放,需要有魄力的主事者和跨部會的配合,張善政政委看來是位有魄力的主事者,但是各部會意見整合實非易事,應該從院長甚至總統層級宣示網路法規解放的目標與策略,讓台灣網路產業成為所有經濟活動邁向新經濟時代的動力,也許才能讓這部齒輪鏽蝕的官僚機器動快一點。

淘寶入台就如黑船入港,是帶來明治維新的契機還是繼續鎖國政策的黑暗,要看政府的魄力,也看產業同仁的智慧。 能夠增加競爭態勢,從而讓台灣網路產業有更多樣態的生機,只要我們自己有能力和熱情一戰,其實是好事一件,不是嗎?

(本文作者為 游士逸 / 網勁科技總經理)

出自:Fusion Man 的網路隨筆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