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不知蕭條為何物的另一個世界

「我們正處在泡沫(bubble)之中」Google前執行長、現任總裁Eric Schmidt如此說到。
但他指得不是像90年代末期的科技泡沫,或是估值泡沫(valuation bubble),而是形容矽谷的現狀─一個跟美國其他地區,甚至世界許多角落隔離的理想「泡泡」。
在這裡,餐廳的預約總是滿滿、高速公路一直塞車,而公司的現金充足到雇人的速度顯得實在太慢。高失業率?根據美國勞工局最近的統計,矽谷的就業市場較之前成長了3.2個百分點,是全國比例的3倍。債務危機?美國國家風險資本協會的數據指出,10年前矽谷獲得的創投資金為全國的31%,現在則是40%。
儘管今年Groupon、Zynga等公司上市後,至今表現仍不盡理想,但其他IPO的網路公司,如LinkedIn(商用社交網路)、Pandora(音樂服務)等,不僅有大量的使用者支持,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獲利。然而矽谷正迎向另一個黃金年代最明顯的跡象,仍然要數Apple、Google、Facebook,這些原本就已是科技巨人的品牌,在這幾年間,知名的程度不僅已經家喻戶曉,影響力更是凌駕任何領域的其他企業,而末者甚至是一家明年才要被迫上市的公司。
如果還不相信,名為Color的新創公司,可說是反應整個矽谷現況的最佳案例,原因無它,在其產品還未推出的情況下,便從創投獲得4100萬美元的資金─這筆錢若投入新能源、或是一些新科技的研究絕對綽綽有餘,但目前,則是花在又一個社交、行動領域的延伸應用開發者身上。諷刺的是,Color的第一款產品的確不受青睞,不過囊袋滿滿的它何須緊張?12月,他們又推出深度整合臉書的第二版應用,正如Color的執行長Bill Nguyen所說,他們被給予第二次,甚至第三、第四次機會,因為這場比賽還長得很。
Color雖是極端的例子,但類似的事情的確在矽谷不斷發生,也因此,前PayPal的兩位創辦人Peter Thiel和Max Levchin合著的新書,主題便是討論資源與人才,應該用在更有意義的「重要創新」(serious innovation)上。另外,有悲觀者直斥矽谷只打造自己有興趣的產品固然稍嫌偏頗,但也有樂觀矽谷繁榮盛況的人表示,若不能跟其他人具同理心,矽谷將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聽起來就像是鏡子兩面的同一警語,無論Eric Schmidt的泡沫究竟是曇花一現,或是牢不可破,可以肯定的是,帶動世界進步的科技之谷,絕不應該是與世隔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