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是每個App都該做訂閱——我如何拆解6種營運邏輯
李柏諭 | LAR &Co 創辦人/台日文化經濟協會副秘書長/政大ESG聯盟研究員
2025-07-14

我們常聽到創業者說:「我想做一個App,用訂閱制來賺錢。」
聽起來理所當然,但真的適合你嗎?
這幾年,我參與過多家數位產品的顧問案,也看過不少團隊甚至把訂閱模式套用在所有健康議題上——從減重、血壓管理、到更年期照護與癌症陪伴。結果呢?用戶下載了,但三天沒打開就退訂;或是App做得很好,營收卻始終無法追上行銷費用。
在我看來,App並非不能做toC,也不是訂閱就不能成功,而是不同的用戶動機、產品性質與信任門檻,應該對應不同的商業模式與營運設計。
以下是我拆解App toC邏輯時,常用的六種營運模型(文中以健康App為例)。
▍1. 訂閱制:讓用戶為過程付費,而不是為結果
- 代表產品:Noom、Headspace
- 適合族群:行為可追蹤、成效需時間累積(如睡眠、情緒、減重)
- 挑戰:CAC高+流失快,需設計有黏性的內容與任務結構
▍2. 自費醫療+藥品:減少就醫摩擦、放大隱私價值
- 代表產品:Hims、Ro
- 適合族群:有明確醫療需求且願自費(如ED、皮膚病、減重)
- 挑戰:法規、供應鏈、醫療責任風險,需團隊橫跨醫藥與行銷兩邊
▍3. 導購/電商整合:App也可以是內容媒體
- 代表產品:FiNC
- 適合族群:注重生活品質與外在形象的使用者
- 挑戰:使用者開啟頻率與轉換率要夠高,否則變現不穩
▍4. 保險附加價值:幫保險公司「提升使用感」
- 代表產品:KenCoM
- 適合族群:企業員工、健保組合會員
- 挑戰:不是自發性使用,需B2B推動與設計有效任務結構
▍5. 數據授權/研究合作:讓參與者變成貢獻者
- 代表產品:Evidation
- 適合族群:願分享資料、具健康意識的族群
- 挑戰:法規限制、資料價值變現周期長
▍6. 處方型數位療法:當App本身就是治療工具
- 代表產品:CureApp
- 適合族群:需持續監控與醫療介入的病患
- 挑戰:開發+臨床+醫師教育週期長,商業化速度慢
▍結語:做App之前,先問這三個問題
- 你的用戶是「想變好」還是「需要幫助」?
- 他們是為「過程」付費,還是為「結果」?
- 這個產品,是屬於「消費型健康」還是「醫療型介入」?
想清楚這三件事,你會發現,其實大多數App失敗不是技術不夠,也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沒有找到對的變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