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逐漸日本化的美國 VC——當「先燒錢再成長」失效,風險資本回歸本質

李柏諭 | LAR &Co 創辦人/台日文化經濟協會副秘書長/政大ESG聯盟研究員 2025-07-14
逐漸日本化的美國 VC——當「先燒錢再成長」失效,風險資本回歸本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十年,創業圈常將美國 VC 和日本 VC 視為兩種極端文化的代表:

  • 美國 VC:只問 TAM,不問盈虧。重速度、重規模,擅長在短時間內推動獨角獸誕生。
  • 日本 VC:偏好穩健、重視實績,講究信賴關係與可持續性,有時被戲稱「太保守」。

但從 2022 年開始,這樣的對比開始模糊。無論是在矽谷或紐約,越來越多創業者發現:即使你的產品有潛力,只要沒有早期獲利能力,就很難說服投資人投錢。

這不是單一基金的風格改變,而是一場結構性轉變。美國 VC,正在日本化。


美國 VC 日本化的三大徵兆

我在實際協助新創向20間以上的日本及國際VC募資的過程中,清楚觀察到美國 VC 的審查標準出現明顯轉變:

1. 重視單位經濟模型(Unit Economics)

過去只問「你能不能在 5 年內成為 10 億美元公司」,現在則會直接問:「你 CAC 回本週期多久?」「你 Gross Margin 是否超過 60%?」有些 fund 甚至把 EBITDA break-even 視為種子輪之後必須明示的指標。


2. 不再補貼虧損,資本效率優先

2020 年以前,美國 VC 願意為搶佔市場大量燒錢。但在利率升高、估值重設之後,資本效率(Capital Efficiency)成為優先考量。能用 100 萬美金撐過 12 個月的公司,比用 1000 萬只撐 6 個月的公司更受青睞。


3. 提前要求獲利路徑

即使是 SaaS 或平台型企業,VC 也會詢問「你的營收模式是否穩定」「你能不能在兩年內進入營業現金流正向?」這在幾年前,還是 Series B 之後才會被問的問題。

這三大變化,在在顯示——美國 VC 正在從「夢想支持者」轉變為「風險管理者」。


日本 VC 的保守,其實沒吃虧

許多台灣創業者對日本 VC 的印象是「慢、保守、不敢投早期」,但這種風格其實在 2010–2020 年為他們帶來不錯的報酬率。

原因有三:

  1. 日本有完善的 IPO 市場(如東証 Growth),exit 雖不大,但穩定。
  2. VC 投資分散在實績型 SaaS 和 B2B 領域,虧損比例低。
  3. 投資人與創業者間的關係維持多年,利於中長期陪跑。

這使得日本 VC 即使不像矽谷基金那樣每年出幾個 unicorn,卻能穩定回本、持續再投資。

當全球資本市場緊縮後,美國 VC 的行為模式,開始靠近這套「少量精投、穩定成長、提早獲利」的邏輯。


我們該怎麼應對 VC 的「日本化」?

如果你是創業者,或在海外市場募資中,以下是我給創業團隊的三個建議:

第一、早期就建立良好的單位經濟模型

不只是為了報表好看,更是為了讓每一輪資金都花得有說服力。

如果你無法明確計算 CAC / LTV 或 Payback Period,VC 會直接懷疑你對商業的掌控力。

第二、從 Day 1 就規劃獲利路徑

「先燒錢搶市佔」這套劇本正在過時。你不需要一開始就賺錢,但你必須有明確的獲利模型、成本結構與未來營收來源。把這部分講清楚,才能降低投資人對風險的感知。

第三、挑選能理解產業與模式的 VC 合作

現在不只創業者在選 VC,VC 也在選創業者——選他們看得懂的模式、能與自己既有投資組合產生綜效的公司。

你要避免的是和一個「不懂你但很保守」的 VC 合作,那只會讓雙方都痛苦。


結語:VC 不是冷酷了,而是更像現實了

風險資本不再為夢想溢價,而是重新回到風險與報酬的本質。這不是壞事,而是提醒我們——創業者需要更早面對真實世界的商業邏輯。

日本 VC 的風格並不糟糕,它只是過去被太多人誤解了。現在,它反而成了下一個創業生態的樣板。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