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市場進入策略不是找代理商,而是找策略夥伴

李柏諭 LAR &Co 創辦人/台日文化經濟協會副秘書長/政大ESG聯盟研究員 2025-07-07
市場進入策略不是找代理商,而是找策略夥伴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別讓「找代理商」毀了你的夢想

進軍新市場是每個新創與中小企業的夢想,但為什麼超過 70% 的企業在第一年就鎩羽而歸?不是產品不夠好,也不是沒找到代理商,而是忽略了一個關鍵:合作模式的設計。我在協助企業跨境擴張的過程中,最常聽到一句話:「我們要找一個代理商幫我們賣。」這句話看似合理,卻隱藏了許多陷阱。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個常見誤解,搭配實務案例與簡單解法,幫助你避開新市場的雷區。

雖然我以日本市場為例,但這些原則適用於任何新市場。


誤解一:找通路就等於進入市場

許多企業認為找到代理商或通路商,就能順利打進新市場。然而,代理商通常只專注於「好賣」的產品。如果你的產品需要教育市場或適應當地需求,他們可能缺乏動力去推廣,甚至轉而推銷競品。

真實案例:某台灣新創找到日本代理商,但因為沒有明確分工,產品推廣僅停留在展示會,半年後無人問津。

解法:別只指望代理商賣貨,找到能與你「共同成長」的合作夥伴,設計雙贏的合作模式,讓雙方都有動力投入。除此之外,各國的通路商底下的Buyer都有他們獨自的文化,不是所有市場都能單純地適用「你有錢,我有貨」的邏輯。


誤解二:合約談好,就能開始合作

很多企業一開始就急著談合約細節,認為簽了合約就萬事OK。但在新市場,特別是像日本這樣注重信任的市場,開始準備合約只是起點,不是結果。對方更看重你的專業性、溝通細節與承諾是否兌現。同時,合約當中的合作框架也須透過重複溝通及討論才能明確。更重要的是,海外合作方對你的企業通常不熟悉,你在評估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觀察你。

真實案例:一家 SaaS 公司過早進入合約談判,忽略了與日本合作方的信任建立,導致窗口不了了之。

解法:花時間建立信任,從小細節做起,例如準時回覆、提供專業且充分的資料。有備而來不僅展現你的誠意,還能大幅降低信任建立的時間成本。記住:你在看人,人也在看你。


誤解三:產品夠好,對方自然有興趣

「我的產品很強,應該能打動對方!」這是許多新創的迷思。即使產品再好,若無法說服合作方「為什麼要跟你合作」,他們不會投入資源。對方更關心合作能帶來什麼長期價值。

真實案例:某台灣硬體商帶著頂尖產品來到日本,僅說明性能之優越而沒能展示產品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合作案卡在內部審核。

解法:清楚說明合作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好處,例如市場擴張或品牌提升,並設計簡單的合作架構,讓對方容易說服內部。


誤解四:用投資簡報就能談合作

許多新創直接拿募資用的 Pitch Deck 去談合作,但合作簡報需要的是具體的流程與分工,而不是華麗的願景也不是單純的強調產品的優越。對方想知道合作如何開始、雙方各負責什麼,以及各自的成功及利益是什麼。

真實案例:一家新創用投資簡報與日本企業談合作,對方聽完表示「很棒」,但後續完全沒進展。

解法:準備專屬的合作提案簡報,說明合作流程、分工與短期目標,讓對方能直接拿去內部推動。另外切記,商業簡報跟提案簡報存在巨大鴻溝。


誤解五:對方說有興趣,就等他聯繫

當合作方說「有興趣」時,許多企業以為可以靜待好消息。但在日本這樣的市場,窗口通常只是決策流程的起點,後面還有漫長的內部審核(例如日本的「稟議流程」),可能耗時數月甚至一年。

真實案例:某企業因不了解日本企業的決策流程,過早放棄跟進,錯失合作機會。

解法:主動跟進,提供清晰的資料與進度計劃,幫助對方內部推動。耐心是關鍵!


新市場的時間觀:慢工出細活

新市場的合作往往「前期慢,後期穩」。以日本為例,從初次接觸到簽約落地,通常需要 12~15 個月。但一旦建立信任,合作關係往往能持續數年,且穩定性極高。關鍵在於前期準備與耐性。


設計雙贏,贏得新市場

市場進入的路上,沒有萬用公式。不同國家、不同產業、不同產品,都有完全不同的最佳落地設計。這篇文章只是整理我在協助企業跨境布局中觀察到的共通問題。進軍新市場不是靠運氣或單純找代理商,而是靠精心設計的合作模式。別急著鋪貨,而是找到能一起開拓市場的夥伴;別只顧著 Pitch,而是展示清晰的合作流程;別期待速成,而是準備好長期投入。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