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量能不足,法規進度太保守?台灣生技產業國際競爭力難題

文|安悅訊國際健康公司執行長 鄭永琪
生技醫療產業的高門檻不僅源於技術與資金需求,更關鍵在於其法規監理制度的複雜性。由於產品直接關乎人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各國對此領域的監管遠較其他產業嚴苛,從研發、臨床試驗到上市審查均需通過多層把關。然而,法規體系的嚴謹性與執行效能之間的平衡,往往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台灣生技產業當前困境,正凸顯此一矛盾。
法規嚴謹性與產業發展的兩難
生技醫療產品的研發週期長、風險高,且須符合國際醫療規範(如ICH、GCP)。以新藥開發為例,從實驗室研究到最終上市平均需10-15年,失敗率超過90%,過程中需經歷三期臨床試驗與嚴格的藥品查驗登記。台灣雖參照國際標準建立審查制度,但在執行層面卻面臨雙重挑戰。主管機關(如食藥署)審查量能不足,導致行政流程冗長,新藥審查平均需12-18個月,遠長於美國FDA的6-10個月。
此外,法規更新速度難以跟上技術變革,例如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等新興領域,台灣直至2018年才通過《特管辦法》開放有限應用,較國際遲緩3-5年。
政策不確定性抑制創新動能
相較於美國透過《21世紀醫療法案》建立「突破性療法」加速通道,並以稅賦抵減鼓勵研發投資,台灣政策工具相對保守。產業界常面臨法規解釋模糊、審查標準不一致等問題,例如醫療器材分類基準與國際未完全接軌,導致廠商需額外調整規格。
更關鍵的是,政府補助計畫多側重短期成果,缺乏對高風險早期研究的支持。據生策會統計,台灣生技公司研發支出僅占營收12%,低於全球平均20%,顯示創新投入不足。
制度僵化與國際接軌障礙
台灣法規體系過度強調風險控管,欠缺彈性監理機制。美國FDA設有「真實世界證據」(RWE)制度,允許透過醫療大數據加速審查,而台灣仍堅持傳統臨床試驗數據,使本土研究成果難以變現。此外,國際認證銜接不足,台灣雖於2022年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ICH),但僅有4項指引完成轉譯實施,影響產品出口競爭力。
要突破現狀,台灣需建立「風險分級」監管架構,針對不同技術成熟度設計差異化審查流程,同時強化審查單位專業量能,引進AI輔助系統提升效率。政策面應參考新加坡「監理沙盒」模式,在特定園區試行創新療法,並擴大研發投資抵減至50%,方能真正營造有利生技創新的生態系。
(本文作者曾任國際藥廠業務副總/策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