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由「亂槍打鳥」到「精心細孵」

Bnext 數位時代 2000-09-01
由「亂槍打鳥」到「精心細孵」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通稱法人投資人,或是專業投資人。講到投資這回事,散戶投資人往往以法人馬首是瞻。其實無論是台灣投資人耳熟能詳的外資投資機構(QFII)、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或是融資併購公司(Leverage Buyout Firm),都稱為機構投資人。
網路時代的來臨,創造了許多神話,投資報酬率高達成千上萬倍的創業投資家自不在話下。
美國的專業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投資AOL與Amazon.com)、Sequoia(投資Yahoo!)、Benchmark(投資eBay)和CMGI,以及日本的軟體銀行(Softbank),就是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公司。

**創業的推手

**
美國創業投資所獲得的碩果,多少要歸功於創投的研究及創新能力。台灣的創業投資機構,在網路股方面的投資就相形見絀。Yahoo!原本也有機會成為台灣創業投資家的寶藏,但是當楊致遠在雅虎草創初期,不遠千里來台灣尋求投資人奧援時,台灣的創投業者因為不了解網路,居然錯過了這條大魚。等到台灣的創投業者,放下「不投網路、不投美國」的裹腳布、急著佈局時,已經是網路事業的巔峰時期,想要有像Yahoo!等的投資報酬率,並不容易。
由於創投業者的輝煌歷史,儼然已經成為一般對網路有興趣的散戶投資人標竿。投資人膜拜的程度,和外資法人在台灣的地位不相上下,然而隨著網路股漸漸遭到打擊,機構投資人也會犯錯。
以美國知名創投Benchmark為例,這家才成立5年不到的創投,第一次的投資基金,就因為抓到C2C的eBay與B2B的艾瑞巴(Ariba)這兩家經典網路公司,使8500萬美元的基金資產倍增92倍而為78億美元。但是接下來的三個基金就沒這種好運道了。預估Benchmark在其他網路零售商的總投資(包括花店1-800-Flowers.com、珠寶公司Ashford.com等),一年內虧損了80%。「Benchmark完全沒有投資在技術的研判上,」對手Sequoia創投的合夥人Mark Kvamme指出,當網路零售業競爭已經飽和,Benchmark還往裡頭鑽,自然招致失敗。

**網路泡沫化的因應之道

**
雖然目前一般都同意,網站成功的條件,包括好的商業模式、資金充沛的投資人,但是即使兩個條件都具備,還是必須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才有機會成功,歐洲Boo.com的財務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販賣時尚時裝的Boo.com,曾經是歐洲被看好的網站,吸引了許多巨頭來投資,包括美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義大利班尼頓集團,以及歐洲最大的網路創投LVMH集團,都紛紛打開荷包,Boo.com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零售業投資案,但是管理階層大慷他人之慨,在短短半年內,燃燒了1.4億美元,雖然有強大的展示技術,卻沒有成功的營收模式,每個月的營收都在60萬美元左右,即使所有的員工都不吃不喝不領薪水,原先的投資,也需要20年才能拿的回來。以至於原有股東紛紛拒絕再投入資金,坐視Boo.com消失。
面對時空轉折,各家創投也紛紛改弦易轍。例如Kleiner Perkins,就以新科技趨勢的方向作為投資索引,它所投資的光纖網路設備製造商ONI Systems今年初次上市,創造了網路股兩年前一日大漲數倍的好光景。而Benchmark則放棄科技面,挑選「明星創業家」作為投資目標,今年它投資一家光纖網路「育成公司」Raza Foundries Inc.,被視為Benchmark力挽狂瀾之作。
通常以投資為主要目的的專業投資人,是所謂的惰性投資人(passive investor),只問投資,不過問公司的經營方式。但是類似Boo.com的例子,引起了機構投資人的關心。在投資之後,投資公司必須更積極地參與,這也就是在1950年代就發軔的「育成者」(Incubator)再度應運而生的原因。網路時代的創業家,往往有許多狂想的能力,卻缺乏商業的實際經驗,育成者必須補強創業者最不在行的財務、商業、結盟等能力,才能將新創網路公司拉離「獨鍾技術」的失敗鴻溝。然而隨著網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紛紛殞落,育成者原先期待網路公司上市獲取資本利得(capital gain)的想法逐漸落空。根據哈佛商學院的調查,從1999年年底到2000年5月間,全球叫得出名號的育成機構數目成長了兩倍以上,達到350家的規模,其中僅有0.4%的育成公司,藉著育成標的的上市或被收購而得到利益。
上市之路如今看來烏雲密佈,因此育成者的工作內容日益繁重,不僅包括輔導上市,更加上了穿針引線,完成企業併購行為,以及完成國際化的佈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商創投中經合的穿針引線,讓第一商務(CommerceOne)西進台灣與中國來發展。因為網路公司的經營者,與其他相關業者的關係,不如創投業者或是育成者來得深,因此當創投業者手中擁有許多有合併價值的公司,會努力穿針引線,促成企業合併。
創投法人的好日子過去了,投資它們各個基金的企業與大戶們反應如何?可喜的是,大部分的高科技事業,並沒有被嚇跑。掌管矽谷老牌公司惠普(HP)投資部門的歐博蕭女士(Elizabeth Obershaw)就指出:「我們投資了Benchmark四個基金,未來它們的新基金,我們也會在那兒!」

TAGS: # 太陽能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