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闆都有這樣的困惑:錢給少了,員工不幹;錢給多了,公司不賺。工資漲了,人卻懶了;獎金發了,效果沒了。
問題的核心在於:錢,沒有分對。
彼得·杜拉克曾說過:「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跟潛能。」
這幾年居家先生從幾十人的公司成長為超過160人的企業,管理的難度也呈指數級上升。
因此這2年來,居家先生試著透過「科學的薪酬設計」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員工的潛力。並且降低我們的管理難度,讓企業的經營可以自動化地運轉起來。
為什麼大多數公司的激勵獎金都變成激怒獎金?
錯誤1:把分錢當作「成本」,而不是「投資」
很多老闆認為,薪酬是「該花的錢」,而不是「能賺更多錢的錢」。
- 結果:員工拿固定薪資,幹多幹少都一樣,公司成長乏力。
錯誤2:分錢靠「感覺」,而不是「規則」
公司獎金老闆「看心情」發,員工要麼覺得不公平,要麼拼命討好老闆。
- 結果:公司內耗嚴重,真正做事的人心寒。
錯誤3:只分「現在的錢」,不分「未來的錢」
只發薪資和獎金,員工和公司是短期交易關係。
- 結果:優秀人才留不住,稍微有更好的機會就跳槽。
以上的錯誤居家先生都曾經犯過,但現在我們認為:「錢不是福利,而是戰略。分錢不只是獎勵過去,也是購買未來。」
分錢的3大支柱
有兢爭力的薪酬體系,不是簡單的高薪資,而是「薪資+獎金+股權」的組合拳,讓員工「短期有動力、中期有期待、長期有歸屬」。
1. 薪資:保障基本生活,但不養懶人
薪資是「保障因素」(赫茲伯格理論),太低會不滿,但高了不會更努力。
居家先生的做法:
- 薪資水平在行業「中等偏上」,但不會最高。
- 關鍵原則:工資買的是員工的「時間和基本能力」,而不是拼命。
2. 獎金:讓員工「為自己幹」
獎金是「貢獻分享制」——你創造多少價值,就拿多少錢。
居家先生的做法:
- PM人員的獎金 = 利潤 × 一定比例,而且「上不封頂」。
- 後台部門(如HR、財務)的獎金和前線業績掛鉤,避免「後勤拖後腿」。
- 關鍵原則:獎金不是「老闆施捨」,而是「自己賺的」。
3.股權:讓員工「像老闆一樣思考」
股權是「長期捆綁」,讓員工和公司共同成長。
居家先生的做法:
- 公司會有ESOP(員工持股計畫)作為高階主管以及重要員工的整體薪酬搭配方案,尤其高階主管通常都會 「工資+獎金+股權」的整體方案確保跟公司的利益一致。
- 關鍵原則:股權不是「福利」,而是 「重要貢獻者的資格證」。
分錢的4大關鍵機制
1. 差異化分配:打破「公平」的幻覺
- 普通公司:同一級別薪酬差不多,美其名曰「公平」。
- 在居家先生:同一職級,收入最高可能差3倍,核心就一句話:「誰創造價值,誰就分更多錢。」
2. 動態調整:避免「老屁股」霸佔利益
- 很多公司老員工「資歷深但貢獻低」,卻拿高薪,新人沒機會。
- 居家先生的做法:每年調整薪酬結構跟做法,適應市場跟公司規模的變化。
3. 透明規則,黑箱計算
- 規則透明:比如「銷售獎金=利潤×15%」,讓員工清楚怎麼賺。
- 計算黑箱:具體算法不公開,避免員工鑽漏洞。
4. 導向未來,不只是補償過去
- 錯誤做法:發獎金是因為「去年辛苦了」。
- 正確做法:分錢是為了「明年更努力」。例如把ESOP(員工持股計畫)分成「4年週期」提供,必須持續貢獻才能享受收益。
新創企業如何分錢?
公司雖然不同規模會有不同的薪酬設計,但核心原則有3點:
- 先建立清晰的績效標準,否則分錢=分矛盾。
- 短期(薪資)+中期(獎金)+長期(股權/利潤分享)結合,避免短視。
- 資源向關鍵人才傾斜,20%的人創造80%的價值,就該拿80%的激勵。
隨著企業發展,人越來越多,你會發現「錢分好了,管理就簡單了。」
分錢,就是分未來
很多公司把「分錢」當作財務問題,但其實是企業的戰略問題。
錢分對,團隊自動運轉;錢分錯,老闆累死無效。
分錢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好以下3點就可以:
1. 讓貢獻者不吃虧
2. 讓混日子的人留不下來
3. 讓員工和公司成為利益共同體
美國的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如果你的公司還在為「人效低、人才流失」煩惱,不妨想想:你的分錢方式,是在訴諸利益,還是在訴諸理性?
本文授權轉載自居家先生創辦人暨執行長楊大成,原文標題:科學分錢:#如何讓員工像老闆一樣拼命?

創辦人畢業於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家族擁有逾 20 年家具進出口貿易經驗,對傳統家具產業的市場結構與痛點有深刻理解。
曾任職於台灣最大數位廣告代理商 cacaFly,擔任業務執行(AE),累積數位行銷操作經驗,期望結合科技與網路思維,為家具產業帶來創新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