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慢慢發現,職場上真正的高手,靠的不只是專業技能,他們更擅長『做局』。這聽起來有點玄,但其實是一種善用資源、設計框架,然後利用槓桿效應來達到更大回報的能力。
我知道大家在看Paul Graham《How To Make Wealth》這篇文章中,一定都讀到過槓桿的重要,但是我資質駑鈍,當初掃過去時也只認為理所當然,文中Paul Graham著重的槓桿是「難的科技/技術」,只要攻克一個有市場的難題,建立技術的護城河,大量的財富就被創造出來了。
但是同一篇文章也寫到了IBM當初跟微軟的談判,如果IBM當初有跟微軟簽獨家,讓微軟只能賣OS給他們,微軟巨人般的茁壯就不會成,Bill Gates應該也會致富,但是跟現在完全不會是同一個等級。Paul Graham認為Bill Gates的運氣也非常不錯。
最近我有幸看到幾位新創朋友的操作,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這篇文章聊的不是Bill Gates超級幸運,或是他攻克技術難題的部份(他有嗎?),而是類似他做局,槓桿IBM影響力的這個部份。
我想這一般叫做「做生意」吧。但是身為公務員家庭成長的工程師,在成長與教育中完全沒有碰過這些東西,這文章是我初次體會做「局」,做「生意」,並拿局當作槓桿的筆記。
實力只是槓桿的投碼
我之前文章《留學生人脈,長輩人脈,專業人脈,還是黑道人脈?》有聊過,我發現人脈只是個資源交換的平台,如果你沒有籌碼跟別人交換,蒐集到的名片或是聯絡方式都虛假無比,你也不知道能如何利用,每個打出的電話,都感覺是單方面的請求,就只差沒有鞠躬下跪。
但是有了一點專長實力的累積後,這些就會變成你的籌碼,你就可以開始練習交換,練習槓桿。
單靠自己的本事,只能每天努力進步,像隻鴨子滑水,表面看起來輕鬆,實際上卻累得不行。但那些真正會做局的人,不只是做好自己擅長的事,還懂得借用外部的資源和趨勢,讓自己站在優勢位置。
做局的先決條件:槓桿
這裡的關鍵就是「槓桿」。所謂槓桿,簡單來說,就是用較小的力量撬動更大的效果。會做局的人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資源放大。如果聽起來很抽象,我想直接用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我只挑我身邊的例子。
朋友A本來在消費性電子產業中當高階管理,悠遊自得,休息一陣子後,誤打誤撞被挖入工業機器人新創救火,拯救那量產即將失敗的產品。在他用盡渾身解數,洞用不少老朋友的關係,協助該新創產品撥亂反正以後,他發現該新創的管理層大有問題,於是找了個理由淡出。
又賦閒在家,不然自己弄個新創玩玩?經過半年多的嘗試,他發現他根本不喜歡搞新創!他不是個長袖善舞的人,不是個大鳴大放的新創料,現金會在幾個月後用罄,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出場。
不會槓桿的人在產品還沒完成,沒有客戶,錢又快用完的狀態下,直覺會是直接關掉公司,安靜離場。
但他懂槓桿,他手上有經年的消費性電子人脈與經驗,旗下有一個能打的軟體工程團隊,他開始在人脈中找尋,看看如何炒出一道:
- 他能做自己
- 團隊能得到照顧
- 能放大工程團隊價值的菜
靠著人脈相互介紹,他找到了一間正在積極擴張的電子集團,公開市場收來滿手是錢,想要發展自動化的機械,卻苦無適合人力,連部門的頭都還找不到,組建團隊就更礦日費時了。
目標公司有急迫性、自己團隊可以補足工程部份,自己的經驗與人脈可以補足執行與營運的部份,他著手接洽。他想好切入的角度,嘗試逼近收購方的決策者,與收購方多次進行非正式與正式的交流,不斷修改併購後執行的企劃書,測試風向,最後找到一個收購方極有興趣的甜蜜點,剩下就只是談判了。
談判的過程有來有回,有威脅有妥協,有時間壓力有故意拖延,最後槓桿完成,帳戶中多了好幾百萬美金,團隊原封不動併入集團,他也因為過去的經驗,職稱直接三級跳,在集團中負責一間子公司的運作。
比起其他人指望產品,他直接槓桿人脈與需求,硬生生把該新創公司的真實價值翻了好幾倍,而他自己呢?身處集團中的絕佳位置,有了集團的加持,他的槓桿可以開得更大了。
懂得槓桿的人,他們投入的資本和精力可以獲得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回報。
如果你要更具象化的比較,我想沒有比《Johnny English 2》這段追逐還來得更貼切了,年輕人靠實力奮力狂奔,但是老練的Johnny English卻能時時槓桿周遭的資源,平衡局勢。
槓桿後的做局
了解槓桿概念後,接下來我們聊聊百倍以上的回報,我們聊聊做局,在局中,處處需要槓桿。我們直接舉例說明。
還是那個朋友A,故事就發生在他進入該電子集團一年以後。當時他已經非常熟悉他周遭的環境了,他了解公司其他部門的利害關係,他了解如何跟他上級與同儕合作,他很清楚知道集團的成長有點慢,但是基礎是好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個方式槓桿,對公司與他個人的幫助都會很大。
此時市面上某個私募基金想要出售旗下某個掃地機器人品牌,朋友A想了想,決定著手接洽。他的想法是這樣的,這個亞洲出身的品牌毛利率不高,產品著重在硬體支援,軟體支援方面也有待加強,但是因為產品價格便宜,累積了不少北美用戶,市場穿透力也非常不錯。如果能夠找到一個適合的角度,把集團其他產品線整進這個品牌,分產品等級整合軟體資源,集團與品牌能夠互相槓桿,做出一個更大的市場出來。
這是他對市場與公司品牌設計出來的局。現在他必須要在商業上設計出另一個局,把該私募基金與公司內部兜起來,達成這個交易。
幸好他老闆就是集團的老大,幾經準備後,他慢慢地從跟老闆探口風,激起興趣,拉老闆入局一起設計併購後集團的樣貌,與執行的方向,到最後藉由老闆的牽引,跟其他決策者與投資人pitch,統合集團意向,完善併購計畫,慢慢搓揉出這局的樣貌。
這個局既然是A搭建出來的,在併購後,集團也就順理成章地把整個局交給他繼續經營。從他加入公司到這局做完,前後也不過一年半,這一年半之中,他在這間上市集團中的影響力不知被放大了幾倍,除了槓桿出他自己不成比例的收益以外,他也預計此局能夠為整個集團帶來豐厚的報酬。
A一開始槓桿自己的經驗與團隊進入集團後,又開始槓桿起整個集團的資源與可能性,擘畫一個有趣的願景,把所有幫手都安到適合位置上,投入資源「擺陣」迎接競爭對手,跟著對手的態勢調整身形,再不著痕跡地降伏他們,最後功成,自己也踏上下一個職涯的定位。
A這件事情已經做了好多年了,我最近才剛剛看懂。身為鋼鐵直男工程師,我向來只會把產品做出來,不懂得槓桿與做局的奧義。我才在這篇文章之前,初窺門道。
在局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個成功的局,不只是創造者受益,參與的人也能分到好處。隨著年紀增長,就算你不是設局的人,也會發現自己其實身處某個人的局中。
所以,研究你現在的處境,想清楚這個局能帶給你什麼。如果發現這不是你想要的,就得想辦法另闢蹊徑,打破現狀。
如果你選擇留在這個局裡,那就要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試著在大局裡設計出自己的「小局」,用行動證明你的價值,讓大家看到你對這整個局的重要性。
我們不是Linus Torvalds或是中本聰,不是那種可以靠一己之力改變世界的人。更要學會槓桿,學會做局,學會放大影響力的核心能力。這裡,你設計的小局,越能影響到整個大局,槓桿的力量就越強。
開心就好,天天開心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想玩這種策略遊戲。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種算計太累,不如過得輕鬆自在。那也沒問題啊,開開心心地當自己,不要讓未來的自己後悔就好。
做局,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策略。不管是你主動設局,還是身在別人的局裡,懂得看清局勢、評估收益,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在局裡活出價值,這局就贏了。槓桿,則是讓你以最小的代價撬動最大影響的核心工具,千萬別忽略它的力量。
本文授權轉載自《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原文標題:槓桿出一個個局來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Winston ,目前為 Middle-earth Enterprises(中土企業)CTO,中土企業是魔戒 IP 的擁有者,因次 Winston 最近大多跟團隊一起作 Gaming 相關的品牌,社群,與技術。
2016 年時, Winston 在矽谷共同創辦了 Deep Sentinel ,是很早把 Deep Learning AI 作在商用 ARM based SoC 的公司。2020 年離開公司後,又共同創辦了 Aionic Labs ,是遊戲品牌的社群軟體,於 2022 年被瑞典 Embracer Group 併購,並於 2024 年初,出任集團旗下中土企業的 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