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捉技術發展緩慢,成本過高是主要原因之ㄧ。但美國有間新創公司Captura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海洋吸碳技術,宣稱可將成本減半。該公司已吸引日本航空、沙烏地阿美石油等指標性企業投資,計劃最快於2026年全面推向市場。
藍碳潛力大,「直接海洋捕捉」技術崛起
Captura的技術是在海上架設漂浮工廠,先利用電透析(electrodialysis)將部分海水轉化為酸,再加入海水使其碳酸化,接著讓碳酸水通過過濾膜,進而分離出二氧化碳。
與目前主流的空氣碳捕捉技術相比,Captura的新技術屬於「直接海洋捕捉」(Direct Ocean Capture, DOC)。這項技術正受到廣泛關注,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新加坡政府,都有相關計畫正在進行中,尤其海洋是全球最大碳匯,能吸收空氣中部分的二氧化碳。
Captura在2022年推出第一個小型試點計畫後,接著在洛杉磯港達成關鍵目標,並於去年第4季對外宣布已具備商業化運作能力。截至今年4月,Captura的A輪融資規模已經來到4,530萬美元(約新台幣14億元),包括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都是主要投資者。
Captura目標年吸1萬噸碳,成本降至每噸100美元
Captura計劃明年在夏威夷啟動新的大型試點專案,預估每年可捕捉1,000噸二氧化碳,並將其出售給飲料製造商和水產養殖業者,為海洋藍碳市場的發展鋪路。但要達到商業化規模,二氧化碳捕捉量需提升至每年1萬噸。
Captura執行長歐漢姆(Steve Oldham)在今年日本智慧能源週表示,海洋碳捕捉的成本相對較低。目前預估 Captura的碳捕捉成本為每噸數百美元,目標是降至每噸100美元(約新台幣 3,200 元),才能確保獲利。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分析,全球若要達成淨零目標,至2050年需從大氣中移除9.8億噸二氧化碳。然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低於海洋,使「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技術需要更多基礎設施,也墊高了成本支出。
資料來源:Nikkei Asia、Forbes、Captura
本文授權轉載自《Reccessary》,作者:林柏宇,原文標題:海洋碳捕捉崛起:新創Captura挑戰每噸100美元吸碳,拚2026年全面商業化

RECCESSARY是亞太地區第一家致力於提供深度東南亞綠電與碳權市場發展趨勢資訊的國際媒體平台。其名稱源自於「Renewable Energy and Carbon Awareness is Necessary」的理念,旨在透過中立角度與多元觀點,讓綠電與減碳意識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