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能再錯過的AI時代!台灣新創加入AI戰場,如何重塑國際市場格局?

不能再錯過的AI時代!台灣新創加入AI戰場,如何重塑國際市場格局?
數位時代製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破浪,需要敏銳的眼光、堅定的信念和無比的勇氣。台灣的創業家們正是憑藉這些特質,在創新與挑戰的汪洋中前行。
每一個創業歷程都是跌宕起伏,但他們從未退縮,將每一次挫折轉化為成長的機會。這些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不僅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也為台灣開創了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帶領台灣向前,有一群人選擇用最困難的方式——打破陳規、追求創新、帶來顛覆——他們在一眾失敗中掙扎起身;他們是已故Apple創辦人Steve Jobs口中「瘋狂到想要改變世界的人」;他們是台灣創業家。

創業有多難?統計數字各有表述,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成功機率極低,《數位時代》、《創業小聚》每年訪問超過100名創業家,歷經10多年累計超過千位,這個玩笑話不斷會在訪問中出現:「如果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創業。」就連黃仁勳都說:「如果回到30歲,我不會創辦任何公司,包括輝達。」

在這種狀況下,這群「破浪者們」仍願意扛起台灣的招牌,向更偉大的目標出發。

10年百家新創上市!軟體業更有顛覆力,台灣獨角獸覺醒中

而且他們是在沙漠中開墾,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加上2010年前後西進中國的策略,讓台灣一度赴中國工作的人數達到43萬人,占總海外工作人數的60%。這段時間是台灣新創的真空期,在生態系、資源、人才、創意方方面面都是困境。

而當時,知名創投a16z的創始合夥人Marc Andreessen那篇〈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問世,13年後的這一刻,OpenAI、Google在同一周內輪番展示的AI產品,就是最契合的呼應。

還好沙漠中還有人。台灣本土最大社群平台Dcard在2011年的台大問世、歷經多次重啟的廣告科技公司Appier在2012年找到可以變現的方向、以來電辨識App「Whoscall」起家的數位防詐服務Gogolook三人組在2011年被Google前執行董事長Eric Schmidt點名。

不只他們,還有更多台灣創業家經過10多年的發展,慢慢從台灣走向國際,把足跡踏向歐洲、美國、泰國、日本等地,甚至陸續在海外插旗上市。再伴隨著政府、中介機構、企業的投入,慢慢把荒漠轉為雨林。

新創募資待回血,硬體、製造領域仍夯

別誤會,硬體產業沒有不好,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新創最重要的後盾。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更在全球人工智慧爆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台積電在全球市值排名第10名,超越中國網路公司騰訊、韓國資訊科技公司三星、科技軟體公司Oracle等一眾公司。

帶領雅虎台灣20年的鄒開蓮就點出硬體、軟體的差異:「台灣製造業、ICT都是做全球市場,卻很少真正的go-to-market,都是大客戶來告訴你要做什麼。儘管產品可能遍布世界,但從來沒有面對終端用戶的經驗。」

軟體產業的特性使然,必須傾聽市場、應對市場、落地市場,同時也更容易用創意、創新與技術槓桿出更大的成果。換句話說,在資源不大的狀況下,軟體產業更有改變世界的本錢。

雖然已經很少聽到台灣創業家想要改變世界,一方面是務實,另一方面是改變世界談何容易?至少可以改變台灣的產業地貌,在護國的半導體神山之外,培養一些大樹,支撐台灣產業的多樣性。

「台灣過去的硬體創業非常成功,軟體嚴格來說成功的很少,累積的軟體知識、能力、人才也相對少。」曾任聯發科、小米財務長喻銘鐸說。也就是說,這些新興軟體公司,如同一株株幼苗,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替台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事是「注入人才」。

「我相信在未來10年,會有100家新經濟型態的公司在台灣上市,其中會有5家百億美元的公司。創意不會因為台灣只有2,300萬人就被限制住了。」擁有超過30年外資和本土投行經驗,財務顧問機構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這些年來與不少新創公司創辦人打交道,他的期許也希望不只是期許。

決戰人工智慧+國際化!新創不只尬技術,也要拚商業規模

要達成這一步,「人工智慧」與「國際化」就是台灣新創未來發展的重點與難題,前者是技術與方向,後者則是商業規模化的放大節點。

全球新創在新冠病毒帶起的數位化浪潮後,新創獲投的金額就大幅下降。「生成式AI」領域還是吸引到大批資金。代表性公司OpenAI公開的募資金額就達到13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4,000億元),不談估值,光是募資金額就足比肩進台灣公司市值的Top 20(截至5月15日,台灣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第20名為元大金的3,990億元)。其競爭對手如Anthropic、Mistral AI,也分別募資到76億美元(約新台幣2400億元)、5.05億歐元(約新台幣170億元)

生成式AI成為了全球新創的聖杯,更是這一代的太空競賽。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競賽成本,並不是台灣新創可以負荷的,美國AI新創公司Anthropic的執行長Dario Amodei在4月初接受訪問時就表示,目前市場上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成本約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2億元)。就像1955年起的真正的太空競賽,說到底不過是美、蘇兩國的遊戲。

AI帶旺台灣新創, 2024開年獲投熱烈

這並不代表台灣不能有一席之地。紅杉資本在〈生成式AI第二幕〉就提到:「生成式AI最大的問題不是找到應用場景、需求或是銷售方式,而是證明其價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尋可以創造價值的沃土,就是機會所在。

換句話說,在不同的垂直領域中,就是台灣新創可以挖掘價值之處。

舉例來說,iKala在今年獲得新台幣6.2億元募資,一度是今年募資額最高的案例(後續被趨勢旗下的資安公司TXOne超越),就積極在現有的雲端與網紅媒合的產品線中加入AI,或是即將上市、KKBOX母公司KKCompany,其董事長王献堂也特別提到,KKCompany有多年影音、串流的數據處理經驗,會成為協助日本企業走向AI化的助力。

另一個重點是國際化,何經華曾任Oracle台灣區總經理及美國東岸技術銷售總監、在中美有20年經營管理經驗,他說:「國際化不是一種口號,最初在產品設計上就必須納入思考,而不是硬把手腕掰過去。」

雖然國際化是所有台灣新創在成立Day 1就被耳提面命的議題,近期Uber Eats開出9.5億美元(約新台幣285億元)的天價併購foodpanda台灣市場,帶來了另外一個意義:台灣市場的價值沒有想像中這麼低。

往國際走,不然就在本土市場做到最強。但是不要忘記,「(軟體)是國際市場互通的,韓國電商可以大舉壓境來台,你不見得打得過,挑戰只會愈來愈大。」喻銘鐸說。

再把鎂光燈重新移回創業家身上,正是有這群人願意破浪向前,才讓台灣的新創擁有絲絲曙光。後續《數位時代》採訪了Appier的游直翰、Dcard的林裕欽、Gogolook的3名創辦人鄭勝丰、郭建甫與宋政桓,還有玩美移動的張華禎,都是在產業獨霸一方、取得不小成就的案例。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數位時代製作

破浪者是瘋子,也是天才!「相信就會看見」的無懼精神

不過,我們並沒有要神格化這些人,而是他們之所以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必然有些共通點:熱愛工作、不怕失敗、擁有核心理念、勇於破框、駕著高速行駛的車輛過著沒有明天的生活,你永遠不能漠視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瘋子,卻也是帶領台灣前進的動力。希望藉由他們的切身經歷,理解這群破浪者的獨特之處,為後來的人帶來啟發。

在Gogolook上市的公開說明書中的公司簡介,當其他人都老老實實地介紹公司時,他們反而寫了一段自己,也是所有台灣創業家的最好的註解:

創業家是種邏輯很特別的生物,一般來說是看見才相信東西是存在的。而具有創業家精神的人則是,先相信了而後才看見。這群創辦人們堅持著各自的信念走著、哭著、笑著、倒下了、爬起來了,直到讓用戶看見信念背後的價值,今天很高興能讓更大的市場看見我們。

未來,這股台灣青年創業家的信念只會更強大,強大的相信台灣可以影響世界,強大的相信堅持善良也可以帶來富足的社會。而且其實不瞞你說,我們已經看見這一切逐步實現了。

「破浪者們」的重點從來不只是成功,而是希望。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君毅,原文標題:【圖解】2024創業熱點展望!看台灣「破浪者們」如何放閃軟實力?借AI回血、拚國際化,責任編輯:謝宗穎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數位時代》陳君毅 《數位時代》陳君毅

《數位時代》主編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