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剩下多少現金流才夠?如何掌控燒錢速度?創投拆解新創需要具備的十倍勝公司體質

feature picture
大和有話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知道「有錢能募直須募,莫待沒錢空折枝」是很有爭議的一句話。

對創業者來說,少募一點資,才能減少對股權的稀釋。再者,市場上撐死的新創,不比餓死的少。手上握有太多的資金,反而容易讓人無視市場變化。當資源有限時,反倒會逼自己在市場壓力下迅速修正。

然而,如果你所處的產業是新興產業,在未來幾年的市況還不明,而公司又還在大量燒錢,離正向現金流很遠的話,若有機會能多拿錢,就多拿一點吧!

公司在毫無營收下,現金流要能撐多久才算「寬裕」?

很多人都聽過burn rate(燒錢速度)這個概念,代表的是一間公司在一段期間內的「淨現金流出」。

比方說,一間公司期初的在手現金是新台幣1,800萬元,經營六個月後只剩下新台幣1,200萬元,就代表過去半年內流出了新台幣600萬元。進一步推算,Monthly burn rate(每月燒錢速度)就是新台幣100萬元(=新台幣600萬/6個月)。若以公司目前的burn rate來推估,這間公司也就可以再活12個月(=新台幣1,200萬元/新台幣100萬元)。

然而,burn rate是一間公司「現金流出」與「現金流入」的差額,並不是一個恆定值。要是公司突然遇上市場殺價競爭,營收與毛利劇烈下滑,又或者再碰上像新冠肺炎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都會使得「現金流入」驟減,burn rate暴增。

因此,我們內部在追蹤burn rate時,除了會計算一般情境下的burn rate外,也會去假設極端狀況發生時的burn rate,也就是在「毫無現金流入」時的狀況。

許多新創團隊可能因為過去沒踩過黑天鵝、灰犀牛的坑,所以預留的現金buffer往往不夠寬裕。只不過,要預留多少才叫「寬裕」呢?

就我看來,在公司毫無營收下,現金流仍然能撐超過12個月以上才叫「寬裕」。若在毫無營收下,現金流只剩不到6個月,那麼那些新產品開發、不賺錢的客戶就應該馬上砍掉。

「十倍勝公司」總是會事先為無法預知的情況做足準備

我很喜歡的管理大師Jim Collins,曾在他的著作《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比較了「十倍勝公司」和「對照公司」一共300個年度的資產負債表,最後發現了「十倍勝公司」相對「對照公司」保守多了,有八成的時間「十倍勝公司」的現金資產比值、現金負債比值都高於「對照公司」。

「十倍勝公司」往往都準備了大量的氧氣筒,也就是所謂的「財務緩衝機制」及「突發狀況的Buffer」。書中也提到一個驚人的數據,這些「十倍勝公司」的現金資產比值,比起《金融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長期追蹤的87,117家公司高出3~10倍之多。

簡單來說,「十倍勝公司」總是會事先為無法預知的情況做足準備,儲存好大量的氧氣筒,以擴大安全邊際,預防厄運降臨。

大和有話說——十倍勝公司
「十倍勝公司」往往都準備了大量的氧氣筒,也就是所謂的「財務緩衝機制」及「突發狀況的Buffer」。 大和有話說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出「有錢能募直須募,莫待沒錢空折枝」的原因,特別是那些處於新興產業的早期新創,由於新技術的商業化場景往往沒那麼快起來,往後勢必還得經過一次次的產業寒冬。這時候比的就不光是誰的產品厲害,還要比誰的氣長。

即便公司漸漸步入軌道,進入成長擴張期也是如此。因為你的每一個策略、每一個選擇的成本與代價,都會隨著成長而越來越高。要是遇上黑天鵝,說不定還比早期新創公司更脆弱。

很多公司最輝煌的時刻可能就那幾年。輝煌時沒跟創投多拿一點錢,讓自己有寬裕的cash buffer,等到之後產業紅利消失、業績衰退才又出來募資,想說服投資人可就難上加難了。

根據Jim Collins對「十倍勝公司」的定義,指的是:
(1) 公司連續15年都表現出色,超越股市平均績效及同業表現。
(2) 公司在特別動盪不安的環境下,仍能達成卓越績效。
(3) 公司經歷了從脆弱躍升到卓越的歷程,剛起步時只是羽翼未豐的小公司,後來逐步壯大,成為十倍勝公司。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和有話說,作者:蕭佑和,原文標題:有錢能募直須募,莫待沒錢空折枝?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大和有話說》蕭佑和 《大和有話說》蕭佑和

蕭佑和,Nick,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所,曾於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進修,並取得PMP國際專案管理證照。目前任職於中華開發資本 CDIB Capital Group,負責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之案源開發及投資評估,主要關注於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物聯網、雲端運算等四大領域。進入創投業前,曾任職於華泰電子,負責中國地區互聯網產品之商業模式建立以及市場拓展。2016年起,經營自媒體「大和有話說」,內容以創業投資、產業觀察為主軸,多次獲〈經理人雜誌〉、〈科技報橘〉、〈商業周刊〉、〈創業小聚〉、〈Career雜誌〉、〈Money錢〉、〈MBAtics〉等社群媒體轉載及採訪。熱愛英雄電影,尤其是美國隊長。興趣是閱讀、籃球及吉他,週末偶爾變身為街頭藝人,享受與人互動的溫度。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相信持續寫作所帶來的能量。歡迎與我聯繫:nick070313@hotmail.com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