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一年有40個寶寶被忘在車上熱死,毫米波科技怎麼成為「車載安全」救星?

一年有40個寶寶被忘在車上熱死,毫米波科技怎麼成為「車載安全」救星?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知道每一年美國都有近40位嬰兒被遺忘在車上,因熱致死嗎?

根據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資料研究數據顯示,在近25年內美國有969位嬰兒因為被忘在車上而因熱致死。

為避免類似悲劇接連發生,政府相繼頒布法規。從明年開始,歐洲新車評鑑計畫(Euro NCAP)將「車輛是否配備兒童感測器」設為評鑑標準。日本則因為國內學齡前幼童受困校巴致死案,政府有意從明年4月起,要求全國4.4萬台學童接送巴士必須要裝設防鎖裝置,違者可以處罰或勒令停業。

強項在雷達技術的台灣新創毫米波科技(Millilab)看準商機,希望以雷達毫米波技術打入車載安全的國際市場。不同於傳統攝影機的監控系統,雷達不會受到環境光線影響,以訊號偵測物體、小孩、成人的區別,同時可以解決侵犯隱私的問題。

毫米波科技產品1
不同於傳統攝影機的監控系統,雷達不會受到環境光線影響,以訊號偵測物體、小孩、成人的區別,同時可以解決侵犯隱私的問題。 毫米波科技提供

毫米波一次解決速度、死角與隱私問題

以往要監測車內狀況,成本最低的監視錄影器是車廠首選,然而攝影機容易有死角,影像辨識還要考量到傳輸速度與運算時間,更容易引發隱私爭議,都是安裝攝影機的問題。

毫米波科技認為,高頻的毫米波訊號將是一個完美解決方案,一來訊號本身的傳輸速度比影像辨識快,二來訊號傳遞較不易有死角問題,而且訊號更沒有隱私憂慮。

毫米波科技執行長林育正(首圖)過去曾在多家電子大廠服務過,經驗包括宏達電、聯想的射頻經理,以及萬旭電業的無線事業群總監,參與過多個電子產品的量產。過程中,林育正除了累積專案管理的經驗外,他硬體研發的專長獲得客戶的認可,在半導體產業累積了人脈,因此看到了車用的創業契機。

毫米波科技產品3
在硬體方面團隊積極和台灣半導體廠商合作,設計出2種能量產的輕量硬體模型,壓低成本。 毫米波科技提供

讓客戶看到影子,比做到完美重要

毫米波科技提供的車內偵測雷達,感測範圍約為7個車內座位,能偵測到的資訊包括生理訊號感測:呼吸、心跳,以及進階型存在感測:乘客年齡、人數。

林育正補充,毫米波技術本身不難,但是要做到車用時,最大的挑戰就是演算法精准度,這也是毫米波科技的優勢;另外,光達技術雖然可以同樣解決資安問題,但因技術精密所以價格壓不低,使用毫米波技術的資金成本可以節省數十倍。

毫米波科技產品2
每個雷達可以感測的範圍約為7個車內座位,能偵測到的資訊包括生理訊號感測:呼吸、心跳,以及進階型存在感測:乘客年齡、人數。 毫米波科技提供

儘管已經累積了人脈與經驗,但是毫米波科技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林育正分享,2019年團隊剛創立時只會埋頭苦幹,沒有專業分工讓效率很低,無法按照客戶的時程交貨。經過兩年的歷練,毫米波科技在2021年開始做好專業分工,讓研發的人才和效率成為了他們的優勢,研發時程從原本的3至6月縮短為1個月。

在最快的時間拿出60分的東西讓客戶可以想像,而不是執著於研發100分的產品,對新創來說是很重要的。」林育正說,毫米波科技如今洽談中的客戶包括美國兒童配件公司、日本家電廠商和概念車廠。

和半導體廠商合作,望進軍汽車大廠

毫米波科技目前以客製化的方式進行收費,因應不同客戶提供客製化演算法,期待未來可以按專案形式和顧客一起申請專利,讓演算法邏輯也能成為團隊的護城河。

在製造方面,雖然毫米波科技難以用新創的身分直接和大廠合作,但團隊也積極透過中間的半導體廠商說服車廠用自家產品。

舉例來說,團隊曾經為韓國汽車內建的行車記錄器中,加上毫米波科技的雷達裝置,讓可以感測距離車子10米內的障礙物。毫米波科技鎖定現有大廠沒做,卻又可以精進現有產品的商機,定位類似於大廠的研發團隊,望2025年能因應法規在汽車領域獲得更多商機。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毫米波雷達最主要的應用為:汽車孩童安全、寶寶監視器、室內及室外監控設備等,可提供人體生理訊號資訊確保健康與安全,也可提供入侵者移動軌跡確保監控的可靠性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如何從0到1,包含產品、團隊及資金。沒有鐵一般的意志力千萬不要創業!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募資
2. 招募團隊
3. 建立公司雛型並得到客戶認可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毫米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年
產品名稱:毫米波科技應用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葉子萱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葉子萱

2002年生,新聞系,希望文字能代表自己。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