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避開外送平台的坑!鄧師傅10天推9款新產品,靠「冷凍食品」挺過疫情危機

避開外送平台的坑!鄧師傅10天推9款新產品,靠「冷凍食品」挺過疫情危機
侯俊偉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2020年COVID-19疫情讓餐飲業急凍,當時在全台有10家餐廳門市的鄧師傅功夫菜(下稱鄧師傅)也面臨內用生意歸零的危機。鄧師傅執行長鄧至佑表示,很多人建議他們跟外送平台合作,或是提供一人份套餐方便外帶,這些選項都可能解決危機,「但並不是每個機會都適合我們,對別人來說是機會,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個坑!」

你必須從「不做什麼就來不及」的恐慌中冷靜下來,先思考哪些是自己的強項。盲目跳入那些不擅長的領域,會產生更多成本。以跟外送平台合作送餐為例,對鄧師傅來說,就是宣傳效果大於拯救業績,鄧至佑說,「像是我們設櫃在百貨公司美食街的門市,100元的餐盒,扣掉百貨公司、外送平台的抽成後,剩不到一半,這還不計入食材、人事費用,幾乎賠本賣。」

巧用廚師團隊兼任研發,開發50款以上冷凍食品

於是鄧至佑與團隊討論、調整營運的方向,與其做外送,「不如把冷凍櫃推到門市的門口,客人外帶的時候,順便推薦他們買冷凍食品回去煮下一餐,本來一單是200、300元,就提升至1000元。」

鄧師傅將門市以外的收入(網購、各大通路的冷凍食品銷售)占比從2019年的4%,提升至現今的15%,2021年營收僅較2020年下滑2%,2022年營業額約3.1億元,幾乎回到2019疫情前的水準。

冷凍食品的開發與鄧師傅的專長契合。鄧師傅的廚藝總監鄧至廷表示,冷凍食品的競爭者多,品項要多、口味要獨特,才能創造差異化,鄧師傅擁有一支40位廚師組成的研發體系,一半以上是各門市的廚藝師傅。

ewklf.png
疫情期間鄧師傅將冷凍食品收入佔比提升超過10%,更組織廚師組成研發團隊,開發超過50種新產品。 鄧師傅功夫菜

他解釋,一般餐飲集團是中央餐廚做好調理包給門市加熱,但鄧師傅講究廚藝和口味多樣化,即使是連鎖店,仍然由各門市的師傅自己炒菜,並經常依據客人需求調整菜色,所以他們的師傅能夠兼任冷凍食品的開發工作。

師傅會發想新菜色,先在門市測試顧客的回饋,再提案給決策單位評估可行性。之後,另一組廚藝團隊會將熟食轉為冷凍食品,確保它在復熱後的口感和味道。這樣的做法不僅充分利用人力資源,還可精準掌握市場的需求,提升新品的研發效率。

鄧至廷表示,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團隊僅花費不到10天就推出9款冷凍雞湯,至今他們已開發超過50種產品。

彙整各通路訂單數據,精算產量避免過剩

冷凍食品開發完成後,鄧至佑組了一支通路開發小組,開拓大型量販店、便利超商、團購、電商網購等銷售管道,「曾經一個月有20個通路同時銷售。」然而,隨著銷售通路和單據增加,銷售與生產端的協調變得複雜,容易出現生產過剩,導致庫存堆積。

為了更精準評估需求,鄧師傅架設「數據中台」,整合各通路訂單,製造部門能夠精確評估每天產量,提前採購食材。同時,透過歷史數據的分析來預測未來需求量。鄧至廷表示,如果能預估準確的量,跟產地農民或肉商簽買賣契約、保證收購價,就能抵銷市場價格波動。

例如,今年閏2月,閏月習俗是已婚的女兒要帶豬腳回去孝敬父母,當時全台餐廳都在爭相購買豬後腳,它的價格漲了50%,「同行看到我們為何有豬腳可以賣,其實我們在去年7月就跟肉商訂貨了。」以2月全台宰殺58萬頭豬隻來計算,鄧師傅大約收購5%的後腿,若沒有提前備料,是很難應付期間的價格上漲的壓力。

藉由聚焦在菜色開發的擅長領域、透過數據掌握供需,鄧師傅不僅挺過疫情店內用餐營收驟降的危機,還開拓了第二條冷凍食品的成長曲線。

延伸閱讀:在地小吃怎麼成為年收破億的當紅名店?林聰明沙鍋魚頭、春一枝的轉型之道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簡鈺璇,原文標題:當同業湧入外送平台,它為何不跟進?鄧師傅執行長:別人的機會,可能是我們的坑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簡鈺璇 採訪.撰文 《經理人》簡鈺璇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追蹤:FBwebsit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