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主打AI的聊天機器人或虛擬助理,始終在生活中派不上用場。舉例來說,2011年問世的Siri,總是有些答非所問。
「很多Chatbot在實際情況下並不好用,像是老人就不太會操作,還有一問、一答的使用方式,也不夠效率。」香港新創Asiabots共同創辦人暨技術總監林凱豪(首圖右)表示,AI語音與自然語言處理(NLP)的應用雖有進步,但現階段還是更符合問路、客服等「專用」使用情境,這也是Asiabots的殺手鐧產品——人工智慧服務大使——的發展方向。
「只給你2年!」辭去穩定工作、老婆壓期限,Asiabots如何迎來轉機?
2016年是Chatbot的爆發年:LINE、Skype、Slack和Meta的Messenger相繼推出Chatbot開發平台,各大企業都在自家官網上建立的專屬的聊天機器人,火速成長的市場讓林凱豪看到了新的機會。
「那時候一看到AI的潛力,我就決定辭去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我老婆還說就給我2年的時間(創業),」林凱豪笑著說,「當時工作也穩定,但就是想趁著年輕的時候嘗試看看。」
2017年,林凱豪和黃梓豪、黃文彪、岑潮輝等夥伴成立了Asiabots,不過當時Chatbot已經是個競爭白熱化的市場,除了上述幾位大佬之外還有許多後起之秀,Asiabots在成立之初除了研發自己的NLP技術外,客戶拓展的進展仍不慍不火。
眼見老婆設下的2年期限將至,Asiabots迎來了好消息——被新創基地香港數碼港選入,獲得更多輔導資源,「還好那時候被選進去,真的覺得是一種肯定。」林凱豪回憶,如果沒有這場及時雨,恐怕現在已經回去職場上班了。
香港數碼港希望藉由Asiabots的技術提供客服服務,林凱豪也是在這時發現了Chatbot應用場景上的問題:處理效率。
文字處理+語音理解+聲音轉換,Asiabots打造最強AI客服
儘管Chatbot技術逐漸成熟,但是輸入文字、一問一答的方式,會出現等待空窗;Siri這類Voicebot(語音機器人)技術僅能靠聽覺引導使用者,不像Chatbot還可以設計按鈕等操作介面讓使用者找到自己需要的解答,如果僅是將Chatbot的內容加上語音設計成的Voicebot,很容易因為使用者體驗不佳而失敗。
林凱豪表示,Asiabots的人工智慧服務大使結合了Voicebot的語音識別(ASR)、Chatbot的自然語言處理(NLP),和Asiabots自行研發的語音合成技術(TTS),同時發揮語音對話與觸控板的優勢,成為Asiabots的競爭利器。
而這當中最關鍵的,非語音合成技術(TTS)莫屬。「我們讓AI的聲音更像真人、更具溫度,這在體驗上是加分的,而且我們從頭到尾自己寫演算法,所以還可以迅速學習不同語言、模仿不同地區的口音,像是現在我們就在研擬台灣發音版本的AI。」林凱豪說。
結合了文字、語音與觸控板的人工智慧服務大使,對百貨商場、展會、園區、企業大樓來說,非常適合用於導覽、店鋪位置查詢或是基本的客服應用,林凱豪也補充,如果企業只想要單純的語音客服或是聊天機器人的話,Asiabots也可以提供單一技術的使用。
儘管AI的「溝通技巧」已經越來越成熟,但是林凱豪認為就算是人工智慧服務大使,還是只能處理如「請問廁所在哪?」這種常見的日常問答,對於較特別或客製化的需求,真人服務仍比AI來得有效率,因此也沒必要強調AI對話的深度,反倒是如何達到最好的人機分工,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接受科技程度高,成為Asiabots出海的第一選擇
目前Asiabots服務的客戶包含香港新創園、國泰航空、國際知名金融業者以及台灣的林口新創園,應用場景從語音客服到導覽指示都可以,月費訂閱制的商業模式平均能為客戶節省50%的客服成本和86%的客服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是Asiabots第一個拓展的海外據點。林凱豪表示,台灣與香港之間除了文化背景與繁體字有相似之處外,台灣對新科技的接收程度相對其他亞洲國家更高,非常適合已經有實際成果的新創團隊。從2021年來台至今,技術與產品都不是最大的挑戰,而是銷售的能量,所以今年Asiabots的主要任務是擴大業務團隊。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建立良好的公司制度
2. 推動具向心力的公司文化
3. 重視每位員工的發展並盡力協助員工的成長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現今我司較缺少銷售上的人才,所以目前也積極擴大我司銷售相關部門的團隊。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公司就想一個團隊,大家都有自己的強項,各個同事都利用自己的強項去發展及合作,才會讓這個公司走得遠走得好。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亞博福爾摩沙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2/03/28(台灣公司)
產品名稱:全通路智慧客服
官方網站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