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Nokia殞落真相:退出手機戰不是因為停止創新,而是「報喜不報憂」的企業文化

Nokia殞落真相:退出手機戰不是因為停止創新,而是「報喜不報憂」的企業文化
Pixabay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每當有人問我『哦!諾基亞(Nokia)還在嗎?我以為你們已經被微軟(Microsoft)收購了呢』時,我就感到很痛心。」

這句話出自《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簡中版;英文書名是Transforming Nokia)的共同作者之一李思拓(Risto Siilasmaa),他曾在2012~2020年間,擔任諾基亞董事長。

2008年5月,李思拓受邀出席諾基亞年度股東大會,並正式加入董事會時,他自述「欣喜若狂、受寵若驚」。這份良好感覺其來有自,當時諾基亞智慧型手機的全球市占率超過50%。然而,此後4年間,諾基亞市值縮水超過90%,股價也從28美元,跌破3美元。原因何在?

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策略學教授阮貴輝(Quy Nguyen Huy)和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策略學教授提摩.維歐瑞(Timo O. Vuori)的研究,諾基亞敗在中高層經理人心懷恐懼,導致全公司落入一種慣性(或惰性),無力回應顛覆戰局的iPhone。

領導層對壞消息不聞不問,管理層只敢報喜不報憂

在〈誰殺了諾基亞?是諾基亞自己〉(Who Killed Nokia? Nokia Did)文中,阮貴輝和維歐瑞寫道,瀰漫在諾基亞的深層恐懼,可歸咎於領導階層的喜怒無常,中層主管猶如驚弓之鳥,沒人敢說真話。

受訪的主管形容,「諾基亞的董事會和高階主管經常『扯開喉嚨』吼人。很難跟他們說,他們不想聽的事情。威脅要開除人或降職也是司空見慣。」

不過,企業興衰往往很難歸於單一原因。李思拓坦言,人們大可以說,誰都看得見諾基亞當年就像鐵達尼號要撞上冰山,事實並非如此。當時,包括蘋果(Apple)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和Google隔年發布的Android行動作業系統,連諾基亞的車尾燈都看不到,諾基亞自己也持續創新中。

限編輯用途_shutterstock_1021863823_NOKIA.jpg
當年諾基亞的領導階層喜怒無常,使得中層主管只敢報喜不報憂,沒人敢說真話。 Grand Warszawski via shutterstock

因此,如同〈誰殺了諾基亞?是諾基亞自己〉這個文章標題,是諾基亞的成功帶來的自滿害了自己:先是不認為自己會失敗,等到危機暗潮洶湧,又集體陷入對於失敗的恐懼,沒人敢說做不出好產品。

親身經歷一切的李思拓,列出組織罹患「成功之毒」的症狀之一就是,壞消息傳不到上層,而上層也沒能去挖掘負面消息或事實。而當組織對於壞消息不聞不問,形同封閉了改革的契機。

內部的持續創新與溝通,來自於無所畏懼的組織文化

回到「諾基亞還在嗎」的疑問,這家成立於1865年的芬蘭公司,確實在2014年將行動電話業務賣給微軟(微軟後來又售出)。而直面失去戰場的恐懼,也讓自己無路可退,專注經營網路通訊設備與服務事業,如今依舊是一方之霸,市值從2012年的跌破百億歐元,在2023年初回到約247億歐元。

時隔多年,阮貴輝和維歐瑞再次撰寫〈諾基亞的再造是由情緒驅動〉(Nokia’s Reinvention Was Emotionally Driven)一文,指出由李思拓主導的新董事會,大力推動情緒控管(emotion regulation)和文化改革計畫,透過回復組織內部的坦誠和信任、擺脫對於現況的依附,將經營焦點轉向聚焦未來,而非崇尚過去。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一書指出,「成功需要不斷創新,需要專業知識、獨創性及團隊合作。沒有心理安全感,專業知識和創造力很難充分發揮。」改革後的諾基亞,當眾罵人的高管,事後得當眾道歉;主管必須在一頁簡報裡直言「自己為了什麼輾轉難眠」。難怪阮貴輝和維歐瑞會在研究中總結,「只要說出真話,就能夠挽救諾基亞的資產。」

097諾基亞谷底翻身的關鍵:轉變組織文化,專攻網路通訊
經理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齊立文,原文標題:曾經的手機霸主為何失去戰場?Nokia 給企業的一堂「情緒管理課」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齊立文 整理.撰文 《經理人》齊立文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追蹤:FBwebsit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