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過去了,台灣的新創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
今天是協助成長期創業家的學習平台「AAMA台北搖籃」計畫10週年論壇,雖然戶外飄著綿綿細雨,但沒有阻擋一群新創圈的夥伴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相聚。
活動開場,由計畫共同發起人詹宏志先生致詞。他回想起10年前初次聽到台北搖籃計畫構想時的場景「當時聯想到自己的創業過程,即便已經讀了所有管理學的書,還是會有各式各樣的困惑。當站在公司的十字路口,你到底該往東,還是該往西?」詹宏志分享,當時有幸遇見許多企業界的前輩們給了很多啟發,因此明白他人的豐富經歷、所作出的每個抉擇,都值得學習與借鏡。
「顏校長(顏漏有)當時提起這個計畫,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詹宏志肯定道,並且認為這個社群的存在意義包含2點:連結、求知。
「連結的意思是說,讓老的跟小的有關係、讓橫向的創業者有關係、讓投資者跟尋求資金的人之間有關係、讓想要改變社會的人跟社會決策者有關係,透過創造各式各樣的網絡讓這些人彼此有關聯,許多想法得以交流;求知指的是,任何創業或事業都是無止盡的過程,隨著社會市場的變化,你(創業者)每天都要適應新環境,你不一定知道某些知識或技能,但身邊總會有人知道,所以透過彼此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成長。」
回顧過往10年:以多元共學為核心
接著登台的是AAMA台北搖籃計畫重要推動者——顏漏有,在過去10年裡提攜超過250位的創業者們、聚集將近100位的創業導師。
顏漏有首先回顧過去參與AAMA計畫的創業者輪廓,男性佔84%、女性佔16%,年齡層則以40~49歲居多,其次是30~39歲,而總體的平均創業時間是8.3年。而AAMA的導師輪廓,背景主要是專業經理人(49%)或創業家(51%),並且在金融投資、數位科技應用、生活產品/服務等領域深耕。
顏漏有表示,創業類別可分成「數位科技應用」與「生活產品/服務」等2大類,前者例如企業雲端應用、行銷科技、AI/IOT、智慧醫療、電子商務等145家團隊,後者例如餐飲、文創設計、居家生活用品、教育、內容產製等106家團隊。
「我們常常說AAMA是結業不畢業。」 顏漏有提倡,所有加入AAMA計畫的創業者之間是持續學習與跨期交流的互動模式。他也強調,AAMA不是社交平台,而是學習平台,「看到導生互動總時數是1萬小時,(從數據來看)可能沒什麼感覺,真正可貴的是,這些導師願意分享人生經驗與經營智慧。」
對於AAMA社群而言,如何協助新創團隊連結外部資源也是重要課題。
「我覺得政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幾年我們跟國發會、數位發展部、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有密切合作,特別是在新創政策發展上有發揮影響力。」顏漏有表示,除了希望扮演新創團隊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也積極對接外部的中大企業(如中華電信、緯創資通)、國內外創投(如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心元資本)、專業服務機構(如勤業眾信、KPMG)。
展望未來:下一個10年如何走?
「成功不可複製,但智慧可以傳承。」顏漏有多次強調理念,那麼他如何展望AAMA計畫的未來10年?
顏漏有分享自己最近看的一本書《新創社群》,內容提到,經營一個新創社群至少要累積20年才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所以我們才走了一半」。他認為,目前有2個努力的方向:一是深化社群關係,另一個是思考如何走向去中心化有機的次社群,必須讓一群有共同創業需求的學員們能夠學習互相協助、分享資源,才可能激盪出更多火花。
除此之外,台灣新創圈也必須積極與國際生態系統接軌,包含以色列、矽谷、日本新創社群都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顏漏有總結道,在未來,台灣創業生態系裡的各個利害關係人(包含產、官、學)必須緊密串聯在一起,才可能發揮深遠的影響。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林芷圓,原文標題:AAMA台北搖籃計畫孕育250位創業家!顏漏有:路才走一半、拚深化社群,責任編輯:錢玉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