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Antimatter打造「迷因+知識」創作器,懂發廢文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Antimatter打造「迷因+知識」創作器,懂發廢文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Antimatter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為了發文、發迷因,你就必須非常了解這個議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發一些垃圾文,是理解的最高境界。」Antimatter創辦人Jonathan Libov說。

迷因(meme)通過影像、字詞或音樂,讓各種時事和話題變得更容易引起共鳴。而隨著迷因成為Z世代的共通語言,除了用來放鬆笑一笑之外,Antimatter還希望用迷因當作幫助學習的新利器。

也就是說,將「迷因」與「學習」結合的Antimatter背後想法很簡單:如果你想做出能讓大家都覺得好笑的迷因,就得先乖乖搞懂課本裡的所有內容。

用迷因學習不是亂搞!背後有學習理論撐腰

2021年上線的Antimatter,起初是一個迷因反向搜尋器,成立原因來自創辦人Jonathan Libov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瀏覽迷因的經驗。

Libov分享,迷因成為大家的共同話題後,有越來越多圍繞迷因的熱門社群帳號出現,例如Reddit上的「Physics Memes」與Twitter用戶「Daily Roman Updates」,這些帳號每天都會張貼大量的有趣迷因貼文。

然而,他發現如果看見一個喜歡的迷因、想用這張圖自己來創作時,卻很難找到原本的空白模板。於是,他創辦了Antimatter應用程式,只要將迷因圖片上傳,系統就會自動判斷並提供清除配字的乾淨模板,希望改善創作迷因的不便流程。

後來Antimatter會與教育結合,則是受到好友的啟發。Libov分享,他從任職高中老師的好友那聽聞,對方會在課堂上使用迷因協助教學,且不僅僅只是因為有趣,而是來自教育心理學概念「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

布魯姆分類學指的是需要將教學目標清楚分類,才能達到更佳的學習成效。其中,布魯姆分類學將「認知領域」由低到高分成了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 創造等6個層次,如果教育方式只涵蓋到「記憶」的層次,整體效果很可能並不理想,就像大多學生總在考前一天死背,儘管能得到好成績,但考完後卻馬上忘光。

在布魯姆分類學中,最高層級的教學目標是「創作」,即要讓學生能通達所有道理、根據所學創造出新的東西,才能激發更好的學習成果。

雖然學生很難有足夠時間去創造龐大的作品,但其實「創作」沒有想像中遙遠,製作迷因便是一種回應方式。自此,Antimatter的定位正式轉向,全力打造出一個專門協助課堂創作迷因的線上平台。

依課堂主題新增多個工作區,提供專門製作迷因的創作工具

Antimatter要做的事,就是透過「創作迷因」幫助學生複習課堂的知識,也就是讓學生根據課堂裡學到的知識內容,在課後發揮創意製作迷因。

在Antimatter上,老師可依班級或課程建立多個私人工作室,並且新增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創作主題(例如「微積分常犯的錯誤」或「美國建國歷史」),學生點進去後,就可在空白區域依主題開始做迷因。

在Antimatter裡創作時,有豐富的迷因乾淨模板可以直接使用,也支援畫筆、多圖層、文字編輯、圖形等工具,提供功能相當完善的迷因製作器,讓學生盡情發揮。平台上還設有即時對話欄,以便課程溝通聯繫。

Antimatter
Antimatter提供豐富迷因模板與完善的創作工具。 Antimatter

另外,除了用於課堂之外,Antimatter也支援創建公開的工作區,讓學生之外的一般用戶,可以圍繞共同主題創作迷因。舉例來說,目前平台上最多人加入的公開工作區名為「歷史上的今天(This Day in History)」,以各個日期的歷史大事為主題,由用戶在裡頭自由創作自己的迷因。

Antimatter
Antimatter也支援設置公開的迷因創作區,讓一般用戶圍繞共同主題發揮創意。 Antimatter
Antimatter
Antimatter中的「歷史上的今天(This Day in History)」工作區,其中8月2日主題為《愛麗絲夢遊仙境》出版日,讓大家以此事件為出發點創作迷因。 Antimatter

今年春季完成私人測試,目前免費開放教師註冊使用

Antimatter目前開放免費註冊使用,當累積一定用戶量後,Libov表示,未來Antimatter可能會嘗試推出付費版本,以訂閱制形式來賺取獲利。

截至目前,Antimatter並未公布具體的使用人數,也尚未有募資消息,Libov僅透露,Antimatter已在今年春季完成私人測試,憑藉5人團隊和少量風險投資,持續致力於打造市場上最有趣的教育技術公司。

「我們希望最終有一天,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迷因、垃圾貼文、動畫和影像,做到將整個維基百科重寫。」Libov說。

資料來源:TechCrunch 1TechCrunch 2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王品力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王品力

摩羯座,喜歡看海、喜歡沒有雲的天空,偶爾烘焙、偶爾寫字。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