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人類目前遇到的氣候變遷、碳排等重大問題,都要靠科學與技術才能解決,這就是我們成立Impact Science Ventures做早期投資的原因。」Impact Science Ventures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江夢熊堅定地說道。
在軟體更受青睞的現在,投資硬體技術似乎不夠性感。相較軟體公司,硬體公司從研發到商用化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2021年成立的Impact Science Ventures希望透過投資這些新創,在食農、半導體、製造業、能源、材料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帶來更永續的產業變化。打造植物食品的UMARO、減少製造業碳排的Antora Energy等新創都是Impact Science Ventures的投資對象。
台大電機畢業、UC Berkeley量子物理學博士出身的江夢熊創辦過3間深度技術新創,也都成功出場,為了能夠加速深度技術的商業化,攜手Alain Harrus、Robert Ethier 2位夥伴成立了Impact Science Ventures,更希望深化台美兩地的技術交流。
永續的根基,來自深度技術
江夢熊曾創辦Chirp Microsystems、PINC Solutions、Onix Microsystems等3家高科技硬體公司,2018年時Chirp Microsystems被日本的電子零件製造企業TDK集團併購,為TDK集團制定新業務的策略。
不過,「新創」的DNA仍然潛藏在江夢熊的血液裡。
「2020年時我覺得自己又該做點新的事情了,而且我希望繼續幫助新創,所以又重回創業圈。」江夢熊說,隨後自己在工研院擔任過合夥人和投資顧問,擔任類似顧問的輔助角色,隨後也在研究計畫時認識了富有創投經驗、Impact Science Ventures的另外2位創辦人Alain Harrus和Robert Ethier,很快的3人便成立Impact Science Ventures。
跟多數矽谷投資人對軟體趨之若鶩的狀況相反,Impact Science Ventures更專注在硬體跟深度技術。
江夢熊認為,軟體或數位解決方案並不是不重要,但是像氣候變遷這種影響全人類的大問題,還是要從根本、從技術端來解決,「換個觀點來說,硬體技術是跨領域的,可以應用在許多產業裡面,有機會全面改變生活方式。」江夢熊以自己創辦的Chirp Microsystems為例,其「聲波傳感器技術」主打免觸控的人機互動方式,可以應用在汽車、工業製造物聯網技術、穿戴裝置甚至AR、VR等等地方,不僅更低耗能,也可以擺脫AR、VR或是駕車時必須觸控螢幕或遙控器的操控方式,帶來更直觀的使用體驗。
除了強調技術優勢,更需要明白自己的商業劣勢
但是深度技術往往面臨到商業化的困境,Impact Science Ventures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尋找瑰寶?
江夢熊說,硬體新創從0到1、1到N的過程比軟體新創困難許多,但是Alain Harrus和Robert Ethier過往豐富的創投經驗以及自己過去的創業經驗,可以縮短硬體新創將技術落地的週期,有助於吸引優秀的硬體創找上Impact Science Ventures。
另一方面,能看懂硬體技術的投資人並不多,但是Impact Science Ventures團隊大多從技術出身,更容易判斷技術的好壞。
除了技術是否突出,「團隊特質」也是早期投資人重點關注的條件。「我們會希望團隊知道自己的劣勢何在,而不是不斷強調技術優勢。因為技術終究需要商業化才有用,從市場需求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需要什麼資源或幫助,這不但可以提高技術落地的機會,對創投來說合作的方式也會更具體。」江夢熊說。
以Impact Science Ventures投資的第一家公司Antora Energy為例,這家新創由一個具有成功出場經驗的學生創業家和2位博士生創辦,3人在一個實驗室的技術商轉計畫「Cyclotron Road」裡面認識,由於都是做熱能轉換相關的研究,最後一起合開了公司。
儘管團隊具有太陽能的轉換技術,卻遲遲無法切入市場,這時「創業經驗」成為了團隊的轉型關鍵,Antora開始從市場跟客戶的回饋調整市場定位,最後從太陽能的服務變成儲能系統,打造了成本低、安全性高、體積更小的儲存熱能的電池,改變了工業製程原本都要靠燃燒煤炭或天然氣的高碳排做法。
找美國創投之前,要先跟美國商業夥伴「打關係」
目前Impact Science Ventures仍在籌集第一支基金的資金,但已經投資了打造植物食品的UMARO、減少製造業碳排的Antora Energy等10間具備高度技術含量的新創團隊,單筆投資金額則落在25到100萬美元之間(約新台幣750萬到3,000萬元)。
儘管因為合夥人本身與人脈網絡幾乎都在美國,投資標的還沒有跨出海外,但是Impact Science Ventures仍有計畫投資美國以外的新創。江夢熊表示,自己希望幫助台灣與美國牽線,甚至幫助台灣新創落地美國,他也給予有意找美國創投的台灣新創3個建議:
一定要設立美國公司
因為很多美國基金可能限定只能投資美國公司,所以這是基本中的基本。瞄準屬於全球市場的問題
美國創非常在意團隊的市場大小,不能只看眼下的市場。完整的商業計劃與在地鏈結
這是說服美國創投「來自台灣的團隊憑什麼打全球市場」的關鍵,完整且具體的生業策略,以及事先跟美國客戶或是美國的商業夥有聯繫的話,將證明自己的行動力與野心。
「硬體新創最大的挑戰往往是『規模化』,這時候就要找有相同經驗的人來幫忙。」江夢熊表示,Impact Science Ventures具備這樣的資源,自己也看好台灣的技術實力,希望透過投資與合作,攜手新創一起打造更永續的世界。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