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在多久時間內,學會倒立?」這是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向員工拋出的問題。他也詢問身邊朋友,多數人的結論是,只要你夠努力,2周內應該可以學習倒立,但這只是理想狀況。實際上,即使每天練習,至少需要6個月才能完成。
為什麼落差這麼大?貝佐斯發現,人們對於成功過於樂觀,忽略了背後需要的犧牲,把任務想得太容易。也因此,亞馬遜設定目標時,會把投資時間拉長到7年,但很少對手願意做到這種程度。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商學院教授、美國商業顧問多利.克拉克(Dorie Clark)指出,這種長線思考的態度,使亞馬遜成為史上最快速達到營收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的企業。顧問公司管理研究團體(MRG,management research group)曾對高階主管調查,結果也證實,97%的人認為策略思考有利團隊成功,並同意人們要培養長期思維。
然而,在另一份報告中,高達96%的人卻聲稱,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長期思考。澳洲艾特萊森集團(Atlassian Group)調查發現,專業人士每個月參加的會議數量,高達62場,時間都被會議占滿,哪裡還有時間思考策略。
這引起了克拉克的好奇。看起來,長線思考與成功有關,但人們似乎又「沒時間」做這件事。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要如何改變,才能做到?
確立核心價值觀,向不相關的事說「不」
「人們的潛意識會用『忙碌』,告訴別人我的社會地位很高。」克拉克說明,至少在美國社會,很多人看起來日日夜夜在工作,用意在暗示自己是市場上的人才。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席薇雅.貝萊薩(Silvia Bellezza)的研究也顯示,人們經常保持「忙得不可開交」的狀態,而且一定要讓別人知道,彷彿自己的忙碌,與身價成正比。然而,這種習慣會使我們只顧短期利益,每天投入緊急任務、現在需要解決的事。想要改變做事方法,就是確立自己的長期思考價值觀,接著練習說「不」。
曾在臉書(Meta)、Adobe 任職過的泰瑞.萊斯(Terry Rice),創立商業顧問公司,曾有客戶每個月提供他2萬美元(約新台幣60萬元),但他每天得從布魯克林往返長島,耗費數個小時通勤。最後他拒絕這場交易,「我創公司是為了可以自主掌控時間,陪伴家人,不只是為了錢。」
克拉克指出,相較於一般人,萊斯多做了一步關鍵思考,停下來確認自身的價值觀,並依此為準則,拒絕眼前的短期機會。
經營企業也是如此。以銀行業為例,沒有銀行不希望延長打烊時間,這樣能把客戶服務做到極大化,但多數銀行還是早早關門,畢竟延長時間,得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美國商業銀行(Commerce Bank)卻做到,一周服務7天,每天營業到晚上8點。他們的做法是,提供很低的存款利率,從這方面來降低成本。
雖然低存款利率並不是吸引顧客的好方法,但商業銀行的策略很明確,他們強調「便利服務」,價值觀很明確,也就能輕鬆向存款利率「說不」。
克拉克說,梳理出價值觀,才有機會檢視每天行事曆中的必要和非必要行程,清空不重要的工作,想更多長遠策略。否則,我們將只會處在「反應模式」,把心力放在即將要發生的事情,被事情追著跑,而非享有自主權。
抽出20%時間,思考職涯與生涯
長線思考的第二個關鍵,是花時間在值得你投入心力的事,因為長期計畫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以戲劇界來說,一個好表演平均要花7年時間,才有機會登上百老匯(Broadway)舞台。創作者必須寫出一部部好劇、累積名聲、吸引製作人興趣,並先從小城市巡演。克拉克說,2016年他打算寫音樂劇,就制定了「百老匯10年計畫」,包含上培訓課、與製片人建立關係、開始寫小作品。
克拉克指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人們應該利用20%的時間來思考長期策略,即使你還不清楚職涯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Google X研發的送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就和20%時間高度相關。專案行銷主管亞當.魯克斯頓(Adam Ruxton)每天利用20%的時間,四處詢問公司其他人是否需要他的任何協助,「問他們目前的工作,需要更多智囊的項目是什麼。」
例如,有位同事在處理自駕車專案,他就說「我對移動的未來非常感興趣」,開始學習、研究新技術。這每天20%的時間,也協助Google X推出更多成功專案,而魯克斯頓也沒有因此荒廢他原本的職務。
克拉克總結,忠於自我和願景,不要因為壓力而陷入短期思考、取悅他人,並花一些時間投資長期事件,更有機會取得成就。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盧廷羲,原文標題:史上最快達成千億營收!向 Amazon 學習長線思維:花 7 年設定目標,慢慢來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