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聽到要被Intel收購的消息,我們整個團隊都雀躍極了。」前Nervana工程師、現任MosaicML技術長暨共同創辦人湯漢林說道。
2016年,Intel宣布收購成立於2014年、提供加速深度學習演算法服務的新創Nervana,雖然未透露收購金額,但是據報導稱,收購金額至少為3.5億美元,「不過很快,我們就冷靜了下來捫心自問:進入Intel後,我們還能保持自己的企業文化嗎?」湯漢林說。
一直以來,「上市」總被認為是比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併購與收購)更風光的出場方式,但是新創要能走到上市這一步並不容易,後者才是才是更常見的出場方式。根據TechCrunch的報導,從2020年7月開始到2021年6月的一整年中,M&A仍佔據了各種出場方式中88%的高比例,換句話說,相比走到上市,新創更可能面臨到M&A的情況。
湯漢林也從被巨人Intel併購的經驗當中,分享了併購該時該注意的細節,以及Intel的經驗與視野如何幫助自己再次創業,成立MosaicML。
先想清楚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被併購或收購?
被併購或收購對新創來說,意味著技術或產品獲得認可,但真正困難的決定在於——該答應嗎?湯漢林認為,應該先釐清買方收購的標的為何,才能進一步思考團隊的未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2者:
- 收購人才:企業要的是人才而非產品,這種狀況下創業者不僅要捨棄自己的產品,還要把自己的員工變成別人的員工
- 收購產品:企業重視發展的綜效,所以才會要新創的產品,這時候創業者就要思考未來方向是否與收購方一致
湯漢林表示,後者是較常見的收購方式,雖然加入大企業後,新創的速度與彈性難以保持原樣,但是可以擁有更多的客戶、產生更大的影響力,而這些優劣勢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該如何選擇,必須回到創業家自己的創業初衷。
「除了藉著企業的資源穩定成長獲利,原本的目標能否因為被收購而更好的被解決,也是值得思考的。」對於企業創投來說,在乎的是收購後為公司帶來的綜效,但是湯漢林認為,新創團隊也應該思考如何平衡資源與目標,以及被併購或收購後的綜效。
被收購後,該有個自我保護的「隔離泡泡」
「新創們最主要的擔憂都會是:彼此的企業文化能相容嗎?我們當然也不例外。」湯漢林分享,由於大公司環境與內部組織是相對複雜的,新創們剛剛進入,不可能馬上搞清楚狀況,甚至很容易馬上被要求要跟某些部門合作,「這時候就會花非常多時間成本在弄清楚合作關係上面,這其實不太健康,所以併購或收購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個『隔離泡泡』。」
湯漢林解釋,隔離泡泡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讓新創團隊保有自己熟悉的文化與工作流程,並且專心在自己的工作與產品上,再慢慢適應整個企業的組織與文化。
「隔離泡泡當時是由Intel主動提起的,他們也派了專人負責幫我們擋下與產品研發無關的安排,好讓我們專心在自己的目標上,也讓我們維持自己的彈性與企業文化,過了幾個月後才讓我們直接與其他部門對接。」湯漢林說。如果新創團隊遇到併購或收購,可以向買方要求一個「泡泡」的適應機制。
大企業的視野:突破技術至上迷思,並且適才所用
「加入大企業可以看到很多大規模運作的工作方式,但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徵才。」湯漢林表示,在被併入Intel之前,Nervana的招募幾乎是以「技術能力至上」的思維在篩選,「我們當時似乎太強調技術含量了,在後續的合作上,可能就要付出更多的溝通成本。」
湯漢林舉例,Intel在招募上強調的不是技術,而是適才所用。
「Intel更加注重應徵者的職涯規劃能否符合團隊的目標,」湯漢林說,關於應徵者求職的動機、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以及職涯發展的規劃,是自己以前從未注意過的,所以現在他們成立了新的一間新創公司MosaicML之後,也把這些問題視為審核應徵者的重要依據,「我們希望建立更平等與多元化的徵才制度。」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