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推特新CEO的職涯啟示:為什麼狂跳槽、履歷充滿「空窗期」將是未來求職者的常態?

推特新CEO的職涯啟示:為什麼狂跳槽、履歷充滿「空窗期」將是未來求職者的常態?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Y Chen,原文標題:狂跳槽、履歷充滿「空白期」的人,也能當上-ceo?一位科技業高管的職涯啟示

一篇關於推特(Twitter)新任執行長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的 LinkedIn 文章,在社群上掀起了討論熱潮,該篇貼文提到 「10 位招募人員中,有 9 位看到阿格拉瓦爾的履歷之後,會拒絕錄用他。」 從阿格拉瓦爾的 LinkedIn 頁面上可以看到,他進入推特之前的經驗,都是微軟(Microsoft)、AT&T 等知名企業,但任職時間幾乎都在一年以下,且每份工作之間都有 8~12 個月的「空白期」。

不過,卸下執行長位置的推特創辦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在發給全公司的信中充分展現對他的信任,指出阿格拉瓦爾對公司有深厚的了解,並參與了每個關鍵決策,使他成為實至名歸的接班人選。

但現實中不是每位工作者都和阿格拉瓦爾一樣,《Forbes》就提到,儘管多數企業都陷入「人才荒」,招募過程仍然十分挑剔,這種類型的履歷──頻繁跳槽、任職時間短,以及長時間沒有工作──幾乎很難取得招募人員的信任,反而會被貼上「缺乏穩定性」「一定有什麼問題」的標籤。當面試者的履歷出現空白期時,真的意味著不該雇用他嗎?

刻板印象逐漸鬆動,「空白期」不再跟能力畫上等號

前 LinkedIn 人力資源總監史蒂夫·卡迪根(Steve Cadigan)卻持反面意見,他認為工作者應該頻繁且快速地離開一份崗位,藉由這個過程不斷累積知識或人際網路,並尋找進步與挑戰的空間,這也會是未來多數人的職涯軌跡,不能以此評斷他的能力或表現。

同時,有些人則是被迫離開工作崗位,尤其身處疫情衝擊的這兩年,不少人因為大環境而遭到辭退,使得部分雇主重新審視這項以往被視為缺點的經歷,刻板印象也因此開始鬆動。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了藝珂(Adecco)、Indeed 等人事顧問或招募公司,發現疫情帶給招募人員更多同理心,或是改變了想法,認為求職者在工作之間會進入空白期,背後可能存在很多原因,以及對於組織來說,一個人能為公司貢獻什麼,遠遠比一紙履歷說明他們過去做了什麼,來得重要得多。

關注人才在「空白期」做什麼之外,更要釐清相關動機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同樣提醒,因為履歷「不夠漂亮」就認定對方能力有漏洞、不值得往下交流,是招募流程中常見的偏見,想要克服這項偏見,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際可以執行的方法。首先,如果非常在意空白期的話,建議還是跟對方聊聊,試圖釐清真實情況,才能證明你的擔憂是否合理,而不是直接打回票。

再來,詢問這段空檔的方式,應避免「你這 4 年 / 那 2 年在做什麼事情?」的單一問法,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休息、離職的原因,還有為什麼想要再出來工作的動機,獲取更有助於判斷面試者的資訊。舉例來說,進入空白期是受到需要充電、自我實現等內在因素的驅動,還是由於前任雇主很糟、同事很爛等外部因素。當然,如果面試者從空白期中有所學習、得以強化他們的能力,同樣值得在面試時關注。

最後如同《Entrepreneur》提到,如果企業有意打造非傳統、開放的職場環境,給予這群求職者機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也意味著招募者不能再固守完美、線性排列的履歷,否則就會錯過像是阿格拉瓦爾這樣的可造之才。

資料來源:LinkedInForbesNew York TimesEntrepreneurSHRM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Y Chen 編譯‧整理 《經理人》Y Chen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追蹤:FBwebsit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