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比賽的最後一輪世界冠軍賽上,我代表我的人工智慧男裝租賃訂閱平臺站上線上舞台,完成了完美的簡報,每一秒鐘都精準拿捏。「你的營運策略是什麼?」評審提問的時候,每個問題都在我們的準備名單上,早已經練習了42次,42次?!沒錯,我們找出了往年的評審,模擬練習了42次。但面對早就知道題目但答案的問題,我卻「恩...恩...我們...」我卻吱吱嗚嗚回答不出來。怎麼會這樣?!
事情回到芝加哥大學校友創業比賽冠軍賽的前三個月。當時我們已經拿下了美西冠軍,我們要跟歐洲、亞洲、南美、美東等贏得決賽隊伍比賽,總冠軍獎金有十萬美金,也就是三百萬台幣!!!
要怎麼準備比較好?「如果能事先知道評審的反饋就好了!」我想。因為冠軍賽和決賽評審不同,我先找了美西決賽的評審,逐一跟他們約時間,請教我們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決賽評審就七個,很快就談完了。我於是聯繫了其他各區的決賽評審,甚至是以前幾屆的評審。
評審都是一些大人物,要怎麼樣才能讓他們願意花時間?「如果能幫助他們就好了!」我想。於是,跟決賽評審聯繫前,我會先研究他們的現職和投資過的公司,逐一寫下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比如說,他有投資電商公司,我會看看該電商的網站,提供我的想法,並主動表示我願意提供該電商公司建議;如果是我不熟悉的產業,我會想想有沒有認識的人在相關圈子,說我樂意介紹。我也會想想有什麼我有的資源他們可能也會用上,像是我之前有發過新聞稿的記者;我甚至會在圖書館網站查幾個相關的產業報告,附上當作「禮物」。
你就想像就跟去朋友家吃飯要帶禮物一樣,當你真的沒錢買禮物,你在家裡翻箱倒櫃總是有些「垃圾」可以包裝後帶去,誠意到了總比空手好。
每位評審給了各式各樣的建議,除了簡報的改進,很多也給了我們營運模式、商業合作、行銷等的想法,於是我們埋頭改進。新創這麼早期,我怎麼能證明我的想法是可行的?「如果每個細節有做過的人背書就好了」我想。我於是鼓起勇氣,聯繫了競爭對手,早在創業之前,因為我對租衣領域很有興趣,曾經面試好多個租衣訂閱的公司,雖然他們可能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但我想「他們比我們早做好幾年了,再怎麼說也是我賺到!」果然得到不少洞察。
我也看了不少研究報告,但我畢竟對「循環時尚」這個領域不太熟悉,「如果能跟研究員們談談就好了」我想。過程中,我研究了冠軍賽的評審,我發現有個評審是產業報告公司的執行長,我讀了他們的產業報告後,發現有幾篇跟租衣市場很有相關,我乾脆寫信給執行長,問他能不能幫我們介紹寫報告的研究員,就在比賽前一天,我跟兩名研究員長談他們的研究細節。
另外,不用我說,你也知道如果公司生意好,就是創業比賽最有力的賣點,但我們沒錢,要怎麼做行銷呢?「如果能上新聞就好了!」我想。我於是把「勇奪美西冠軍」寫成新聞稿,找了文案師修改英文,一一聯繫媒體,一番波折後果然在比賽前一天上了美國知名電視媒體ABC。
除了直接賣給消費者,評審有個建議是提供租衣服務給企業當作員工福利,我想起以前我在eBay收過的實習生Jenny,已經輾轉跳槽到Google,請她找到了員工福利的部門,申請成為Google的員工福利廠商。
我也找了平常也跟我一樣在加速器教課的導師,Robert和Aaron是專門教簡報的老師,雖然我不是正式的新創團隊,但看到同事的面子上,他們也毫無保留地指導我,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就這樣,到了比賽前一天,從決賽到冠軍賽的一個多月裡,我們長談了42位歷屆的評審、登上了十篇媒體、試賣了幾十位客人,修改了上百次簡報,推出了新的結帳系統。我們也搜集了其他二十個簡報沒能寫進去、常被問到的問題,做成了其他二十張附錄簡報。簡報很完美,也不太可能有會被考倒的題目。
你比自己想像得更好 但得把「你」表現出來
因為一直在修改簡報,到了前一天晚上,我還在寫最新的講稿。因為是全球性的比賽,加上因為疫情改為線上比賽,因此比賽是美西早上六點。我改稿到三經半夜,又擔心起不來,整晚幾乎沒什麼睡,一早起來,我忙著背稿,也沒去看前面幾組的比賽。
前一組簡報時,我們被放到Zoom的分組裡練習,練習了一次後,就匆匆被移進主視訊區。突然,我就像是要到一個大禮堂「表演」,但沒看到前面的表演,也沒聽到前面裁判給別人的反饋,一下子,就被「推上舞台」,鎂光燈打在我臉上,我看不到台下的裁判,也還沒搞清楚觀眾過去兩個小時看表演的狀況。我知道我的「舞步」已經完美,但我還沒有深化成我不用想也能跳的境界。
我開始簡報,雖然我心裡非常害怕,但畢竟是練習、修改42次的簡報,表現外人看起來可圈可點。
接著評審開始提問,果然,提到的題目就是準備好的內容,我知道我們有在附錄裡準備相關的簡報,所以情急下我一邊不專心地回答,一邊急著想找在附錄裡的簡報。整個過程,就像是你去參加「可以看課本的期末考」,雖然每個考題你都知道答案,但你急著想要翻課本找答案,根本沒有好好花時間思考、寫答案,結果時間過完了,你花太多時間找答案、太少時間好好回答,你寫得一點都不好,但其實靜下心來看,每一題你早就知道答案,只要專心,你大可以展現自己的風格、完美解題!
平常一點也不怯場的我,或許因為準備直到最後一刻、沒有先進場感受情況、又缺乏比賽經驗,在那個「鎂光燈打得眼盲的舞台」上,我沒有享受我的「表演」,我只覺得很不舒服,希望快點結束,幾次問答我都沒有專心聽,一聽到關鍵字,就請相關同事回答。
贏的關鍵:做自己並享受奮鬥的過程
我輸了。我輸在沒有相信自己。我輸在沒有「做自己」(be myself)
我沒有活在當下(be present),我沒有好好地專心思考、回答問題,我沒有給評審看「我」—— 那個已經花了五年熱愛、嘗試、研究租衣訂閱服務的我,那個十多年在財星百大企業、帶領世界各國團隊建立最先進產品的我,那個從台灣平凡家庭出生的文組女生、一路奮鬥到矽谷大公司帶領科技團隊的我,那個真心希望幫助大家「穿好看而得到更多機會」的我。
我輸在沒有「享受旅程(enjoy the journey)」
我沒有享受比賽的過程,因為沒有享受跟裁判真實地交流、對談,我猜,淺意識裡,我只想趕快結束比賽,因此不少問題我都請同事回答。但我卻忘了,評審最主要,要看的是新創的領導人—— 我,因為新創想做的東西一開始肯定是錯的,但唯有對的領導人,能一路帶領團隊,不斷在錯誤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最終成為「對的」商業模式和營運方法。而如何判斷是「對的領導人」,不是答案,而是在交流、對談的過程中,看出這個人的潛力與熱情。
我輸在忘了「我已經很好了(I am good enough)」
我想要「當更好的我」,只想趕快找到簡報,證明我們有做了功課,卻忘了,「當下的我已經很好了」,我只想到我是新手創業家,卻忘了,我是過去十年在最一流的公司,建立零到一產品、為用戶解決沒人解決過的問題的職場高階主管。回頭檢討,我想起來常有一些出社會沒幾年的年輕人,他們已經很優秀,但卻把履歷寫得五花八門,硬要顯現自己好像什麼都會,抽絲剝繭後,其實他們過去幾年已經學到很多,但卻因為想把自己裝得更好,反而讓最好的那部分讓人看不清楚了。
你沒有輸,你學到了
「我輸了」,我沮喪地在沙發上哭著跟導師Robert說。
「你沒有『輸』,你『學習』到了。這兩件事完全不同。成功的這條路上是『學習』累積出來的,只有少少的幾件重要的勝利。」Robert說。

矽谷知名部落客「矽谷阿雅」鄭雅慈是數位產品管理、數位行銷專家,她過去在Facebook等財星百大的矽谷電子商務、社群媒體、零售公司擔任資深主管,現任矽谷人工智慧新創公司Taelor執行長、美國西北大學兼任講師,以及美國頂尖加速器500 Startups導師。
她的經歷包括Facebook電子商務產品經理、Facebook無線網路科技部門產品行銷長、eBay全球新興市場產品長、麥當勞全球數位資深總監、美國目標百貨平板電腦電商總經理等。她擅長帶領產品經理、軟體工程師、網站設計師、產品行銷人、資料科學家等,建立給消費者使用的app和網站,並將行銷到全球。
矽谷阿雅曾獲選年度40位科技女性菁英榜、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提名,並受邀擔任泰德演講。著有排行榜第一名的職涯勵志書《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
她帶領的產品曾獲美國Webby年度最佳app獎等二十個數位大獎殊榮。她在「矽谷阿雅」臉書等粉專分享職涯心得,擁有數萬粉絲。她擁有美國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美國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碩士、台灣政治大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