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兩兄弟創立地圖日記,後來賣給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的事蹟在台灣網路圈耳熟能詳,兩人攜手合作14年,連現在的事業都命名為「創業家兄弟」,如今,為尋求事業突破,兩人要打破現況分頭努力,他們說:現在該是寫「新故事」的時候了,他們怎麼看這次的重大變革?
郭家兄弟二人從2007年創立「地圖日記」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事業夥伴,14年來第一次決定各自經營不同的事業,面對外界的關心,郭書齊(Jerry)與郭家齊(Andy)接受《數位時代》獨家專訪,回顧兩人最初做決定的關鍵時刻。
攜手創業14年,往後依然是彼此的最佳顧問
Q:兄弟兩人共同創業多年,要分開各自經營事業,能否先聊聊這個想法是誰提出的?
郭家齊:過去我們都看到很多很好的創業題目,都很想跳下去試,但時間點都不適合。創業家兄弟跟松果購物決定合併之後,從去年開始做很多組織整合,也加入了CXO的管理層級,公司的策略愈來愈清楚。我在知道松果跟創業家兄弟整併的時間表之後,就開始思考我在其中的角色、未來的人生安排。到今年初,我提出想法之後,4個人的討論之下,覺得松果跟創業家整併之後,就會比較有餘力去創業。
另一方面,我今年42歲了,在Internet的創業來說也不是很年輕,所以我自己要在這個時間創業,某種程度也是一個時間壓力。這很現實,Internet就是年輕人的世界,所以我有一個壓力,一定要現在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過完年,我跟Jerry(郭書齊)提這件事情(想去創新事業),他也很贊同,我們co-work了10幾年,他非常知道我在想什麼,也知道我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所以我們很快的有了共識。我們都覺得我去創業、他繼續經營創業家,這樣的分工很好。
Q:兩人的新角色,哥哥會繼續扛起事業,而弟弟會重新創業,個性上這是最適合的安排嗎?
郭家齊:我自己是工程師,在地圖日記之前就做過很多網站,我喜歡開發東西,把一個Idea實現出來。在創業初期,我們有很明確的分工,我負責技術、Jerry負責業務,但是慢慢地我也有了業務的知識;Jerry雖然不會寫程式,但他對技術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對於接下來我去創業、Jerry主導公司都會是很大的幫助。但本質上我比較喜歡「從零到一」的挑戰,我喜歡貢獻的是Idea跟方向,不是執行的細節。至於從1到100,我認為Jerry(郭書齊)就是比較適合把公司scale up的人。
郭書齊:我在小學時就決定將來要讀企管,那時候我讀了《反敗為勝:汽車巨人艾科卡自傳》,覺得做管理這件事情好酷喔!就單純這麼覺得!後來聯考的時候,我就只填5個志願,都是企管系。管理這件事情就是我從小一直想做的事情。
後來出社會工作,我就認為我的職涯是慢慢成為專業經理人,但5年多之後工作還沒有到那樣的狀態,Andy剛好回來台灣邀我創業,我們就開始看Web 2.0的機會,從地圖日記開始創業。這14年來的所有經歷,我覺得都是很酷的事情。只是到了這個時間點,我就覺得管理是我喜歡的,而過去創業的過程中團隊很小,不見得有機會。不過我從很多年以前,就對管理有很大的熱情、期待。
Q:兩人默契很好,合作這麼久,6月之後就不一樣了,郭書齊在工作上、心情上有什麼感受?
郭書齊:人生就是一場冒險,他有他的新事業要冒險、我也有我的事情要冒險,都滿好的。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常常在聊未來的可能性,對我個人來講,這個決定沒有太大困難。Andy(郭家齊)是我弟弟,講好就好了。
而且我們本來就是兄弟、家又住在附近,這些都沒有改變。這樣的調整,對我來說頂多是在正式場合有一些角色設定上的改變,沒有太多影響,有任何議題需要討論,Andy永遠都是適合討論的對象。Andy的新事業需要找我討論,我也會是很適合的對象。
Q:兄弟過去14年來怎麼互動的?在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有為什麼事吵過架嗎?
郭家齊:不太會。因為早期分工明確,大家都知道該負責的範圍是什麼。對於公司比較大的決策,會需要討論、辯論,但因為我們的價值觀非常接近,因此對於生活市集、松果購物該往什麼方向走,大致上是一致的。
包含過去公司要被併購(地圖日記被Groupon收購)的決定,我們也很容易達成共識。這當然是由於我們的共同成長經驗,跟一般朋友創業不太一樣,不太會有這些問題。而且我們個性都屬於不太強硬的人,所以不太會衝突。
Q:想過未來再一同創業嗎?
郭家齊:這永遠都是動態彈性的,未來我的新公司也可能跟創業家兄弟合作。長期來說,或許我也可能邀Jerry來擔任什麼角色,都有可能。
郭書齊:我也很期待接下來有更多合作,雙方在各種階段下,都有各種可能性。我還沒有想到有些什麼可能性,因為我覺得任何都有可能。
Q:最後是一個假設性問題,其實這次的規劃是很明確的分工,但可以等新事業跟創業家兄弟真有競業關係再做,為何不是選擇漸進式?
郭書齊:我覺得這一次的調整,更彰顯了創業者的氛圍。繼續維持現況對我們來說最保守安全,但是這個行業隨時有新的機會、可以做新的嘗試,這是很棒的事情。過去10幾年創業,有時候無論法律規定到哪裡,我們還是希望以嚴格的標準來做決策。所以律師提供這樣的建議,我們覺得滿好的。
在2012年我們以「創業家」為公司名稱,就是希望持續帶給行業一些創業的氛圍、文化。創業很辛苦、很挑戰,但是過程中永遠有新的事情正在發生。大家也都很勇敢,在10幾年前,我對創業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勇敢創業;現在即使已經是一個掛牌公司,Andy跟Kelly也勇於再次創業。
這幾年來,台灣新創公司很少拿電商當題目,大家都覺得電商已經滿成這樣,沒有可能的切入點。如果我們有一個新的示範、找到新的契機,對台灣會是滿好的啟發。
本文轉自數位時代,作者:程倚華,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