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Hustle Fund 募到第二支基金 9.3 億台幣,目標要投 200 家新創!

Hustle Fund 募到第二支基金 9.3 億台幣,目標要投 200 家新創!
Hustle Fund 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矽谷創投 Hustle Fund 在台灣時間 2 月 22 日宣布拿到第二階段基金 3,360 萬美元(約新台幣 9.3 億元),投資者包含了位於美國的 Foundry Group Next、日本的 LINE Ventures 、中國盛大集團 Shanda Group、台灣遠東集團的新創投資部門 Drive Catalyst 等。

Hustle Fund 由曾任職於 500 Startups 的應崇慧(Elizabeth Yin)與 Eric Bahn 邀請同學辜詩燕(Shiyan Koh)在 2017 年共同創立,並專注投資早期新創。幾位 Hustle Fund 的合夥人,都有創辦、經營新創公司經驗,如 B2B、教育科技、金融科技、消費者、社交與行動 App 服務等等,團隊也都有購併、投資/籌資的經驗。

在 2018 年拿到第一階段投資約 1,15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2 億元)後,Hustle Fund 目前已經投出 101 家新創,預計這次募得 3,360 萬美元後,將再投資 200 家新創。其實在 2020 年,Hustle Fund 就已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提交第二階段募資的申請書,當時募到了 3,000 萬美元。

投資風格如其名:「Hustle」,出手快又要準

專門參與 pre 種子輪階段的 Hustle Fund ,關注不一定拿得出成熟的銷售數據,通常都只有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英文簡稱為MVP)的新創,題目則以軟體為主,偏好 SaaS/B2B、金融科技、未來工作、新零售、數位健康等等。合夥人們為了在不多的資料中找出新創的投資潛能,一個月要看超過 500 家新創,平均一年會參與 50 場投資,主要注意其商業策略跟模式,以及團隊是否具備快速執行力。

如果 Hustle Fund 決定要投資時,會開出第一張 2 萬 5 千美元支票,金額不大,但透過一次 zoom meeting 就會回覆創業者決定是否投資。雙方合作一段時間後看到團隊執行力和市場反應,會再決定是否加碼第二張支票約 25 萬美元。投資對象遍佈在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地區,曾經投資如網頁架站平台 Webflow、金融服務 NerdWallet 等。因為投資還在早期,Hustle Fund 的團隊成員會和被投資公司一起合作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加碼金額較大的第二張支票。Hustle Fund 指出,COVID-19 發生後,每個月約投 5–10 家新創,其中有 15% 的新創不是透過關係介紹,而是主動在該創投網站上申請 pitch 機會

Hustle Fund 營運團隊
Hustle Fund 團隊,左起為Eric Bahn、Shaw Yean Lim、Kera DeMars、Joseph Ting、辜詩燕(Shiyan Koh)與應崇慧(Elizabeth Yin)。 Hustle Fund 提供

通常 Hustle Fund 合夥人打給創辦人後,就會在 24 小時或 48 小時以內決定要不要投資,過去投資過的新創中,有超過六成是在矽谷以外的新創公司,這些新創有四成創辦人是女性、超過一成是黑人,新創的類別也相當廣泛,有企業軟體、金融新創、數位健康等,應崇慧接受《Forbes》訪問提到,這些新創都有個特質,就是不用大量的資金或是特定的使用者便能快速成長。

不靠親友團,第二支基金怎麼募到更多錢?

應崇慧在個人部落格裡,談到了第二階段投資的心得,當時身邊一些人告訴他第二階段的募資,可能不會比第一階段的金額高,因為身邊的朋友、親近的人都已經在第一階段投過資金。

為了確保第二募資階段有足夠的時間,Hustle Fund 在第一階段結束後三個月,便開始籌備第二階段,但他們希望這次能將範圍擴展到美國之外,因此邀請台灣出身的連續創業家與投資人程希瑾(Cjin Cheng)加入 Hustle Fund 共同尋求亞洲投資人的注意。程希瑾認為 Hustle Fund 本身就像是一個正在創業中的公司,只是創業題目是用最早、最快速地方式投資到有潛力的早期新創。

程希瑾個人回顧了加入 Hustle Fund 的歷程,提到了疫情期間 Hustle Fund 的轉變,包含過去投資地區以北美、東南亞為主,但 COVID-19 疫情發生後,新創圈的國家分界也變模糊了,以前常稱 Remote Work 是 Future of Work,現在已成了大部分國家工作型式的常態。「矽谷」一詞也已經從一個地理位置跑到雲端,創投跟創業者多在 Twitter、Zoom 甚至 Clubhouse 上交流,值得很多執行力強、題目好的創業團隊試著多申請相關機會。

參考資料:Forbes應崇慧個人部落格Hustle Fund官方網站程希瑾個人部落格TechCrunch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鄧天心 社群內容採編 鄧天心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skylah.d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