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在地人說一個秘訣:告訴你如何在疫情下的矽谷持續拓展商務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美國疫情仍然非常嚴重,如何在這種新常態下持續推廣台灣與矽谷創業生態系的連結,我嘗試用我在灣區第一手觀察到的四個他山之石和三個馬上可以做的行動,給生態系的夥伴們一些建議。其實台灣政府和生態系夥伴這幾年已經做得很好,因此本文是用鼓勵的角度,看看有沒有機會做得更好!

四個他山之石

遠距工作後的雙向連結

PlatformIO Labs是一家來自烏克蘭的韌體/軟體服務平台,CEO Ivan Kravets主要在烏克蘭,協助全球開發者解決各品牌的開發板問題,他們在灣區找了業界前輩擔任顧問協助商務拓展,但是其餘所有員工散佈在烏克蘭、俄羅斯和印度。軟體服務需要商務拓展,但是其他都可以透過網路完成,在疫情發生之後連商務拓展都轉成線上。一般人想到軟體研發外包或設置新軟體研發總部總是會先想到印度班加羅爾,但是這兩年我看到越來越多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團隊,研發設在家鄉,部分商務拓展在矽谷。

研究區域優勢的著名學者薩克瑟尼安,在成名作「區域優勢 : 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討論了矽谷贏過波士頓成為美國創新創業主要活動區域的關鍵文化:開放、流動與分享。第二本著作:「新世代科技冒險家:歸國創業家的網絡競爭力」,就討論了台灣、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的科技創業者如何在家鄉銜接矽谷創新動能。台灣第一波的歸國創業者成就了硬體供應鏈與科技園區榮景,在軟體產業,將研發台灣/商務矽谷這樣的團隊,這幾年我知道的有IOT交通解決方案商理立系統、家用監控AI團隊亞齊國際,但是相較於前一波的硬體公司還是相對少,這樣的團隊可以將人才留在台灣,又有機會體驗矽谷的工作模式、經歷大型專案或產品經驗,並解決大市場的痛點,是在遠距工作時代最好的連結方法。

長期支持在地僑民的活動/社團,贊助不指導,共同參與

kegg要解決的市場痛點是天主教國家特別有感的自然受孕議題,市場在中東歐天主教國家、主要團隊與投資人在矽谷。CEO Kristina Cahoj來自捷克,在灣區大公司工作一陣子之後決定創業。由於在矽谷捷克人社群人數相對較少,同時文化上和斯洛伐克人社群接近,因此創業初期的主要員工都是捷克/斯洛伐克平常僑民活動所認識的朋友組成,平時這些聚會其實都有捷克/斯洛伐克的當地駐外使館在背後贊助或支持。

矽谷 UXD 社群
2016 年 4 月 UXD Gathering 於 Plug & Play James Huang 攝影

透過僑民社團互相支持其實在矽谷非常常見,台灣人社群當中比較資深正式的像是美西玉山協會、矽谷中國工程師協會、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年輕一點的像是UXD、讀書肚矽谷工程師讀書會、Data Science Meetup 等等。甚至在矽谷創業有成的前輩們,也組成 SVT Angels、橡子園創投、矽谷台灣幫等等投資相關的社群/組織。創業初期所需主要資源:資金、人才、生意,其實是可以透過僑民社團/活動產生鏈結。

但是這樣的活動/組織/社團各自有各自成立的脈絡和文化,同時既然是在矽谷的民間社團,要能夠100%符合台灣政府想要推動的政策方向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長期支持,贊助而不指導,共同參與不設定贊助KPI,這樣的鬆散動能長期是很有價值的,介紹商機、提供產業內的商業情報、推薦人才甚至是投資台灣新創團隊。我看到這幾年台灣政府相關的矽谷組織,無論是科技組、ITRI(北美工研院)或TTA SV(TTA矽谷辦公室),都往這個方向在調整中,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理解這是長期經營,不能急著收割速效。

長期固定的官方窗口和有彈性的預算

中國深圳因為硬體供應鏈密集、創業風氣盛行,被稱為中國的矽谷/深港澳大灣區。深圳市政府在貿易戰發生之前,也希望能夠鏈結美國矽谷的創新動能,因此舉辦/支持了非常多和深圳相關的活動和社群,2012-2016年左右主推深圳製造、2016-2018談中國的大數據與AI。當然因為中美貿易戰,2018年之後,中國相關的活動、創投大舉撤回中國。

因緣際會之下我在貿易戰之前,和年輕的深圳官員有過一些互動,對於他們在矽谷推動深圳印象非常深刻:

  1. 長期而固定的官方窗口(矽谷的生態系才知道長期應該要找誰)
  2. 預算沒有太多KPI限制(X萬美金以下的活動經費第一線執行者就可以決定不用往上批)
  3. 推動城市交流的方式靈活(Meet Up、紀錄片、補助團隊去深圳、贊助相關加速器指定
  4. 錄取團隊必須前往深圳、甚至特區/市級的創投基金投資矽谷團隊)

這些都讓這批年輕中國官員可以快速推動深圳和矽谷之間的鏈結。

事實上,派駐官員在灣區推動創新創業活動的作法,中國是抄襲台灣的。台灣的科技組早期確實成功鏈結了很多科技動能,但是難就難在與時俱進。

矽谷相較於台灣,有的時候矽谷確實是太過於浮躁與混亂,有很多活動確實是華麗但看不到效益,但是矽谷可貴的除了房價,就是這種帶著一點混亂的自由氣氛,鼓勵創新的過程當中容許在失敗當中記取經驗。如果想要鏈結的是這種文化和動能,或許相關政策也需要帶著這樣的精神。幸好這兩年無論是科技組、ITRI(北美工研院)或TTA SV(TTA矽谷辦公室),都有很多務實的做法在修正執行中。

鼓勵大企業有人常駐看企業投資和科技趨勢

Fujikura 是 1910 年成立的日本綜合大型商社,歷史非常悠久卻不斷努力尋找新商機。我遇到的是他們派駐在矽谷的是 Takayuki Imai 桑,他加入 Fujikura 已經13年,在日本本社各部門歷練過,熟悉實際經營狀況後,被派駐到矽谷專門尋找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引導回日本,或者是在矽谷觀察趨勢,傳回日本本社。類似相關定位的角色,日本和韓國大企業其實有很多人派駐在矽谷,有些是 CVC (企業投資部),有些是 Cooperate Planning (企業發展部)。

台灣其實一直也都有很多大企業派駐相關人員在矽谷,不過我自己觀察有三個因素,造成創新動能引導回台灣有一些小障礙。

The Silicon Valley Forum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
Caption:The Silicon Valley Forum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aiwanese startups to gain practice pitching their projects. Photo: Silicon Valley Forum Silicon Valley Forum

資訊傳不回企業決策核心:這和企業決策模式和文化有關。

實際做生意多過於尋找新技術/轉投資:日本和韓國大型企業派駐在矽谷的大多數是CVC或Cooperate Planning,台灣公司派駐在矽谷的是Sales/BD,背的KPI不同,產出自然不同。

產業典範轉移後,和矽谷主流有差異:台灣大企業大多數是在硬體製造領域的高手,但是矽谷目前主流是軟體和數據領域,兩者之間領域差異太大。

矽谷是浮躁的,同時一波一波充滿Technology Buzz Word (科技熱門關鍵字),但是就是在混亂之中才有生機,有新的、革命性的技術或概念產生。同時我自己觀察,矽谷一波一波的熱門關鍵字 (雲端→大數據→ARVR→IOT→區塊鏈→AI→量子運算),其實比較像波浪,80%-90%搭著科技關鍵字熱潮的新創公司會死掉,10%活下來之後會在該領域用接近壟斷的方式席捲產業,每一波關鍵字其實在熱潮過去五年左右,新技術就能夠落地營利。同時創業投資遵從的是冪次定律(Power Law),少數公司所創造的價值比其他所有公司加總起來還有多。因此台灣大公司是不是能夠像日本韓國這些大集團有足夠的耐心和投資判斷,當然是其中的關鍵。

但是更關鍵的是當企業成長到一個階段,透過轉投資/併購帶來企業價值成長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手段,台灣大企業或許可以慢慢思考,在矽谷運用投資新創這個手段為集團帶來價值。

三個馬上可以做的行動

不要只看到矽谷

美國五十個州都在鼓勵創新,州與州之間的招商競爭可以媲美在亞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幾年矽谷生活條件不斷惡化,居高不降的房價、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的治安問題、山火、人口密集區的疫情,讓許多新創公司慢慢選擇挪移到其他城市,例如:生技產業在麻州波士頓;智慧城市、新能源、智慧製造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德州奧斯丁;娛樂遊戲產業去紐約或南加州,或者是因為亞馬遜、微軟兩大巨頭,而開始產生很多創新動能的華盛頓州西雅圖。台灣政府開始增設科技組在波士頓,關注生技產業的發展,但是如果可以在11個辦事處 (關島似乎還看不到特定產業的動能),都設有科技組人員,關注各領域創新發展,或許能夠更全面的連結美國創新動能。

線上商務習慣與文化的建立推廣

疫情後我已經參與4個線上展覽/活動(IOT World、TechCrunch SF、Asian Entrepreneurship Award、WCIT),以及跟15-16個國家的人有過無數的線上會議,因為其他國家都無法正常碰面,所以每個人每天線上會議,人人練就一套會議SOP和線上會議禮節,確實目前只有台灣公司比較難掌握一些線上商務活動的技巧。例如:

google meet 2.jpg
因應疫情,Google Meet開放Gsuit付費功能免費使用至9/1,一場線上會議中,最多開放250人同時參與、10萬人同步觀看,可錄製會議過程並存到Google雲端硬碟上。 Google

線上會議技巧與禮節:背景聲音太吵、沒有在會議前先測試系統、螢幕只看到下巴或者專對著鼻孔、不會使用線上會議系統、心態上覺得是電話會議不是線上會議所以導致用講電話的心態在講線上會議完全不開螢幕、無法準時......等等。

線上參展:每一個線上展覽都有自己的系統,因此學著熟悉系統並且用交網友的心態主動丟水球,去聯繫潛在合作對象或投資人,同步用Linkedin收集辨識商情,這樣的技能其實是要能夠用精練的英文,在短字數的描述下介紹自己、公司、產品和聯繫目的,這個其實不容易,但是可以透過大量練習不斷進步。

線上研討會技巧:主要的會議系統(Zoom, Webex, Microsoft Team)其實都有大量的工具協助主講人與聽眾互動,像是投票、分組討論、線上即時訊息......等等,這些也是練習幾次就可以熟練使用。

建好英文網站、專業社群網站帳號

見不到面,那麼英文官方網站和各領域的專業社群網站變得非常重要。在各種 B2B 的專業領域,企業不一定要投放廣告或複雜的網路行銷方式來推廣介紹自己,反而是官網或專業領域的社群網站帳號能夠長期經營,有穩定產出內容更重要。在英文世界除了官方網站,個人或企業的 Linkedin 頁面是基本門面;如果是打算募資,在 Crunchbase、Angel List、PitchBook 有基本資料並且有重大公司活動更新也很重要,針對軟體開發者社群,如果在 github能夠有自己的帳號並且依照企業策略適時地放一些可以開源的專案,也可以讓開發者專業社群更多認識企業。

本文作者 蘇祐立 Meet創業小聚駐點創業家 蘇祐立

現任BiiLabs 美國策略夥伴總監、台灣新創赴美發展與募資顧問,致力於將台灣軟體和IOT新創推進國際市場,在台灣、美國、中國都有工作或創業經驗,現居舊金山灣區,疫情後的興趣是在家煮台菜,剛挑戰完油飯,下一步打算挑戰肉圓和碗糕。歡迎食譜交流。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