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基石創投副總經理江旻峻(Brandon Chiang),內文選自「布蘭登觀點」,以專欄形式與創業者分享的建議與心得。
基石創投創立至今也快兩年了,兩年前加入基石時,我(基石創投副總經理江旻峻)跟 TP 就跟多數的創業家一樣,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於未來趨勢的預測,同時盤點自己有的資源,就有了第一版的 Business Plan,然後就開始於市場上測試我們的假設,隨著市場的反饋隨時調整。
最初的基石 – AI Focus
一開始的基石只有 TP 一人,初期的籌備、與股東簽訂 LPA、公司設立都由 TP 一手包辦,當時 LP 的夥伴也幫了很多忙,讓這一切繁雜的程序可以順利的推動。而投資方向的確定,則是 TP 以過去對於 AI 領域的了解,先訂下了以 AI 相關領域的垂直應用為主要投資方向,同時開始廣泛的接觸新創以及了解 LP 的集團資源。
另外以基金規模來看,以可以管理的投資案個數來推敲,以及台灣市場早期投資的缺口,作為一個 Early Stage Investor 的定位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鎖定自身專業及熟悉的市場,要想專注發展AI必先累積足夠數據
後來我加入後,我們又做了一次的資源盤點,作為 GP 的我們,TP 專精於 AI、硬體、IoT、Enterprise Sales,而我對於平台經營、電商、MarTech 與東南亞市場較為熟悉,看來 Internet-related 的這個領域,我們的 Coverage 應該還算足夠。
而 我跟 TP 的理工背景,讓我們更加注重邏輯以及數字分析的觀念,所以我們也偏好能夠善用數字的團隊 。所以我們從原本的 AI Focus 往前延伸到 Data Intelligence,AI 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的 Domain Data,如果我們投資的團隊非常早期,可能還正在 Data 累積的過程,如果能用初期累積的 Data 數字做分析,其實在那階段就是非常夠用的,所以我們的 Focus 就延伸至 AI + Data Intelligence。
區域拓展為創投團隊必要趨勢,避免募資卡關為首要
另外如果 以早期投資來看,決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是團隊 ,所以我們希望不要有定見的多見見團隊,如果團隊是對的,在專業的領域上,我相信我們的 Coverage 應該都可以提供相對應的幫助。
但如果只以台灣的早期是否足夠?以我過去幾年對於東南亞與台灣市場的觀察,我認為 Regional Expansion 對於一個 VC-backed 的創業團隊是必要的趨勢。如果大略的切分,過去幾年台灣的創業團隊能夠募到 Series B 以後的團隊,通常都是有做區域拓展的團隊,也就是如果你只專注於台灣市場,你有機會募到 Series Seed 跟 A,但要更往後面的階段拿錢,沒有往外走的話,那你的機會相對就比較小。
作為一個 VC 也是得要考量「出場」的可能性,在出場來到之前,一輪又一輪的募資對於一個 VC-backed 的團隊成長是必須的,如果中間卡住了,就代表你的錢也會卡在那個案子上,作為一個對股東負責的 VC,就必須要降低這樣的風險。所以我們在早期投資時,又加入了一個觀察條件,就是這個 Founder 有沒有想要不只是做台灣的市場,另外是否具備區域拓展的潛力。
但如果只是這樣,可能還不足夠,有沒有什麼是我們作為 VC 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SEA Market
以我過去市場拓展的經驗,一個好的市場交流必須要是雙向的,除了過去我們就認識的一些東南亞友好的 VC 與創業者之外,我們如果有更多當地的盟友,那台灣的創業者對於市場拓展的成功率就有機會再提升。
所以除了善用我們過去與東南亞市場的關係外,我們過去也發現一個趨勢,就是 許多東南亞團隊可能對於台灣不夠熟悉,但對於某些團隊來說,台灣是很適合他們發展的,如果我們投資了這類的團隊,他們作為 Cornerstone Ventures 的一員,幫助 Cornerstone Ventures 其他被投資公司或跟他們一起交流,都能夠拓展台灣創業者的視野,早點做好市場擴張的準備,以及當地市場調查的 Reference Check。
而對於 VC 而言,有些 Growth Stage 的資產配置,也有機會早點獲得已實現的獲利。但問題是,我們有能力吸引國際團隊來台灣嗎?
Taiwan + GP + LP
台灣的數位經濟市場是個不錯的市場,Shopee 在台灣市場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就是個不錯的例子,另外台灣的 Tech Talent 的品質好,在目前工程師是稀缺資源的當下,許多團隊也來到台灣設立 Tech Team,例如我們的 Portfolio Shopback,以及其他東南亞 Unicorn 例如 Grab、Carousell 等。
如果是新創要進入台灣市場,基石創投與台灣的創業生態系保持著很緊密的關係,如果對於台灣數位產業市場不熟悉的國際團隊,基石創投可以作為很好的市場調查 Reference Check,如果進入市場後,需要其他互補性服務,基石創投也可以介紹新創或大公司給國際團隊合作。
加上如果要跟台灣一流的電信公司與電商公司合作,中華電信與 PCHome 剛好是我們的 LP,如果能夠促成新創 + 大公司合作的 Win-Win,基石當然也會不遺餘力地讓雙方展開合作的可能性。
基於上面幾個我們可以使得上力的部分,我們認為 吸引國際團隊來台是有機會的,只是我們得要去找到合適的對象,並且好好的行銷台灣 ,所以我們就開始了飛行之旅,一直到 Covid 發生才暫停,但 Covid 後 Concall 還是持續不斷,替我們尋找更好的合作夥伴以及投資機會。
如果將類別、地區以及投資階段整合成一張圖來畫,那就會長得像下圖。我們還是以 Data Intelligence/AI 為主軸,在台灣可以投資 Seed Stage,未來協助其進行區域擴張;在東南亞可以投資 Growth Stage,協助其 Leverage 台灣資源,在台灣有所成長。
如果將投資階段與地區畫成一個 2X2 的 Table,那可能會像是下圖:
當然我們的投資策略也會隨著市場大環境的變化而持續調整,不過以原先的策略來看執行成果,截至目前為止投資了八個團隊,其中六個團隊是做國際市場的生意,剩下兩個也有往國際市場拓展的行動,只是因 Covid 而 Pending,正在等國際交流打開的時機。
而國際團隊來到台灣市場,與當地的夥伴合作,也正在持續中,相信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會有比較明確的消息出來。去年投資的團隊已經有一半獲得下一輪資金的支持,而另外一半也正在募資的過程中,當你的 Portfolio 在募資時,你就會變成跟他坐在桌子的同一邊,希望可以吸引到更好的投資夥伴一起合作,這時候我們就也能感受募資的壓力 (笑)。
創投尋找案源同時,維繫潛在投資人關係也很重要
作為一個新創,團隊是最重要的評估因素。而基石團隊也在今年正式成形,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下,我們配合的默契也越來越好了。人家都說創業的第二年是個痛苦的低谷,作為一個創業的創投,我們也經歷了 Covid-19,許多投資案的評估不確定性變得更大,Portfolio 所面對的壓力也變大,我們在尋找案源的同時,也得維繫好潛在投資人的關係 (沒錯,創投也是需要去募資的),這一切也會讓你對未來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還好我們有互相幫忙的團隊、創業者,也因為團隊的完整,讓我們有能力去接受更大的挑戰,把我們之前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持續加強。雖然挑戰還是在那邊,但有團隊以及其他投資人朋友的相互幫忙下,垃圾話幾句後,還是要正面的迎向挑戰。
隨著團隊的到位,我們也再次的盤點我們有的資源,看看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我們現在公司的外籍比例超過一半,除了我跟 TP 是台灣人,Samuel 是印尼人,Jonathan 是日本人,台灣、東南亞、日本市場有怎樣的 Crossover 的可能性,也變得更能去思考了。
未來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Let’s write the future. 怎樣跟我們的 Portfolio 共創出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發掘更多好的創業團隊一起合作,一起面對死亡的幽谷,一起成長,這都是我們得持續做的事,而且這沒有一個固定的招式,持續執行就會成功,而是要見招拆招。
不過這也是他好玩之處,反正就要一直動腦一直動腦,有新的東西,新的變化,就去了解它、接受它,然後找出個自己的理論,從市場去驗證它,如果錯了,再調整。可能再回頭一看,又是兩年的時間了。不過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Let’s write the future. Work Hard, Work Smart, Work Together, and HAVE FUN.
本文轉載自基石創投,作者為Bra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