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講座活動到課程訓練及工作坊,創業社群服務雖有多樣的形式,創業台槓共同創辦人李尚軒認為,「創造交流」仍是一切共同的核心。相較於創業加速器、創投等等,雖然同樣服務創業者,但創業社群服務的核心功能更貼近交流、經驗分享以及陪伴。
以創業社群舉辦的講座活動為例,重點往往放在會後的交流互動,也會設計獨特的形式,幫助參與者互相交流、認識。「講者只能幫你一個晚上,但一起參加活動的夥伴,才是能跟你有更多連結的人。」李尚軒指出,參與者彼此的媒合及認識,才是創業社群服務帶來的真正價值。
創業社群服務在台灣大致從2012年左右開始發展,例如創業台槓、SLP、交點等單位都在這個時期創立,此外,初期大多以非營利的社群模式運作。參與者方面,通常集中在創業三年以內的早期新創階段,這個階段不論觀念、人脈及資源都還在累積中,也是創業社群服務最能幫上忙的階段。等到商業模式確立後,就會開始淡出活動。
在各項新創資源進駐以前,創業社群服務單位往往是各地第一波出現的先行者,這樣的現象在創業資源較缺乏的南部尤為明顯。李尚軒以創業台槓為例:2012年創辦時,南部幾乎沒有其他與創業、新創相關的活動。直到一兩年後,高雄市政府才開始舉辦類似活動。
發展一段時間後,台灣的創業社群服務開始尋找各自永續經營的方式。一方面逐漸聚焦於更加分眾的創業領域,不論是女性科技創業(Girls in Tech)、社會企業(Impact Hub Taipei)、電子商務(TESA)等等。越細緻的領域設定,除了創造差異化,也讓每場活動參與者有更多共同點,從而製造有效的互動。另一方面,各單位也開始探索不同的商業模式及組織轉型。例如創業台槓在2016年成立公司,並以教育培訓為商業模式。有的單位則發展出收費課程或政府標案顧問等服務。
李尚軒總結,創業社群服務要持續經營,通常往兩條路線發展:第一條路是嘗試找到商業模式提供金流,來支持其他非營利的社群活動。第二條路則是找到資金上的贊助或支持者,往非營利組織的模式運作。
近年來最大的變化大概是政府單位的加入。對此,李尚軒憂喜參半:政府開始關切創業議題,當然炒熱了整體氛圍,2015年之後,中央的創業資源開始在南部出現,政府同時也在各地廣設青創基地及共同空間。然而民間的創業社群服務並未因此活絡,甚至受到排擠。因為公部門的活動大多免費或價格低廉,導致客群被吸引過去。然而看似較低的價格,可能來自補助等隱藏成本,低價競爭更戕害既有產業。
如何與公部門找到良性合作關係,是李尚軒認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他認為,民間創業社群服務本來就在做的事情,政府應當盡量減少或轉而跟民間合作,例如將補助經費轉而支持民間單位,而非自己跳下來做。相對地,政府該聚焦在青創貸款、法規調適、一站式服務及跨部會整合等事務。事實上,民間創業社群甚至可扮演政府在地方的手腳,在第一線搜集創業者的種種需求,回饋給政府進行法規調整。
展望未來,李尚軒認為創業社群服務單位應該更加分眾地區分自己的客群:除了能與公部門活動區隔,也能深化每場活動的交流。此外,必須設計出更獨特的活動形式。創業文化在不同地區都有所差異,開放性的交流環節或許在北部能成功,但從南部經驗來說,有時由主辦方協助媒合,更能留住參與者。
創業是一段探索未知的艱辛過程,在成長的路上,創業社群服務提供早期創業者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也提供創業者難得的陪伴。這股默默支持台灣創業者的社群力量,也同樣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