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共創十年社群記憶】推動資金與人的循環:台灣創業投資產業回顧

謝爾庭
謝爾庭 2020-10-29
【共創十年社群記憶】推動資金與人的循環:台灣創業投資產業回顧
Meet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全世界創業投資公司與被投資者的關係都大同小異:投資後希望公司成長,最後退出獲得收益。然而,創投的組成與所著重的創業階段,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創業環境樣貌。中華開發創新管顧暨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認為,從這個角度更能掌握台灣新創蓬勃發展的近十年,創投領域的發展與變化。

郭大經_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_2020-03-26_賀大新攝影_3664_Lr.jpg
賀大新攝影

台灣創業投資產業發展於1980年代,1990年代半導體及電腦的黃金時期,讓創投產業快速成長。好景不常,2000 到 2010 年之間,開始受到阻礙:首先,既有產業進入高原期,使得創投難以找到新的潛力新創。其次,產創條例中的租稅減免方案於1999年廢除,導致創投資金來源減少。最後,企業創投因為掌握產業中下游資源,佔據了高比例的案源,抑制了新一代創投公司出現。

郭大經指出,過去十年以來,台灣創投領域跟創業圈一樣,經歷了一段摸索與成長的時期。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Demo Day、加速器等等,反映出整體環境從過往的垂直產業鏈,轉型為平台化,甚至生態系的產業型態。不僅創業門檻降低,找對商業模式即有機會大幅成長,社群間合縱連橫的協作也更多。

面對市場快速變化,不論是台灣的新創或創投,常會受限於生存者思維(Survival Mode),認為唯有能預見在一定時間獲益,才有投資價值。因此,台灣創投過去習慣投資成熟階段的公司,以確保獲利。然而新經濟中的價值變現,未必會在當下就浮現。例如Line的通訊軟體本身並未帶來多少收益,但獲得大量用戶後,已成為全方位的數位生態圈,開始帶來可觀營收。因而,習慣與to B公司打交道的傳統創投,未必能辨認出極早期新創的潛力及進行投資。這說明了整體創業圈在心態跟觀念上,都亟須轉型。

這十年來,轉變漸進地發生:創投正慢慢建立對新產業的理解,並透過社群活動逐步融入,了解新創的語言和心態,進而開始理解種子期新創的發展潛力。當新加入的創投有勇氣投資新創,也帶動傳統創投加入市場。

這段過程中,除了Meet創業小聚及Meet Taipei等提供社群活動的媒合機會, AAMA等輔導單位也創造另一種模式。而政府近年對於創投產業的幫助,不得不提國發會2013年提出的《創業拔萃方案》,不僅提供台灣新生代創投第一筆資金,促成創業產業的新生與轉型,後續更衍伸出TSS台灣新創競技場,持續支持新創環境的建造。除了國發會,從科技部到經濟部,甚至是公司法等法規的修改,都反映台灣青年產業政策逐步受到重視。

和十年前相比,如今台灣創投,已慢慢往新創的早期階段(early-stage)前進。台灣新創也愈來越不怕失敗,整體思維已和過去創業者大不相同。唯有當台灣創投與新創,共同創造錢與人的循環,台灣整體的新創生態才算真正成型。

瞭望未來十年,郭大經認為,台灣創投正迎向黃金年代。原因在於台灣的優秀新創越來越多,整體投報率絕對比十年前增加。當台灣創投開始因投資新創獲得巨額回報,這些個案將能吸引更多資本進入,創造更多連結以及正向循環。

然而,樂觀之餘也充滿挑戰。郭大經指出,跟台灣創業圈一樣,台灣創投的整體國際化程度仍非常不夠,具有國際鏈結資源的創投,在台灣還非常少,反過頭來,自然也無法給予創業圈太多協助。相較於韓國、日本等國,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邀請矽谷創投進行媒合,並以全英文進行。台灣的環境不論在語言、心態或資源鏈結上都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我們能否見到高投報率的指標性新創投資案出現在台灣,進一步吸引資金活水,擴大投資台灣新創?甚至,是否將會有新世代新創也加入成為創業投資者?這些都將是台灣未來十年創投領域進一步轉型的關鍵。

本文作者 謝爾庭 謝爾庭

自由接案編輯與內容企劃,見域Citilens共同創辦人。曾任方格子平台內容經理,《貢丸湯》雜誌主編。喜歡不斷發現看待世界的新觀點,做不一樣的事情。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