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共創十年社群記憶】培養團隊,更培養人才: 看Garage+加速器如何培養下一代新創團隊

謝爾庭
謝爾庭 2020-10-28
【共創十年社群記憶】培養團隊,更培養人才: 看Garage+加速器如何培養下一代新創團隊
meet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台灣加速器領域,由時代基金會成立的Garage+有著許多獨特之處。

1991年成立的時代基金會,是台灣最早開始培育創業人才的組織之一,也因此Garage+雖為加速器,卻有著濃厚的非營利色彩:不投資進駐團隊,專注於協助發展。也因此,Garage+執行長趙如媛Josephine,對於如何培養台灣新創團隊,有著獨特觀察。

趙如媛_方形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 趙如媛 時代基金會

Garage+最初(2008年)是一項虛擬育成計畫,直到2014年才在嘉新兆福文教基金會及30多家企業支持下成立實體空間。Josephine特別指出,多年來反而更明白「創業團隊」絕對才是台灣創業圈的主角,而不是加速器。即使回顧矽谷創業生態系的誕生歷程,也會發現育成中心和加速器出現的時間相當晚。矽谷的創業風潮,實際上是由科研能量為基礎發展的。

不論是Garage+或YEF,時代基金會的理念並不是培育「新創公司」,而是為台灣培養未來的人才。以人才為本的視角,讓「團隊為何進駐加速器」這項課題有了發人深省的答案。Josephine認為,她首先會邀請想進駐的團隊思考:你的創業想法是不是直接付諸行動即可,無需走上創業加速器的整套過程。單純缺資金有銀行貸款、跟親友商借等各種方法,未必要透過創業加速器來取得。

加速器要能幫助團隊事業真正成長,最終開始創造營收,才是真正關鍵。Joshephine提到,很多進駐團隊以募集資金為首要目標,其實有訂單,找到客戶願意付錢才是最重要的事。新創如果遲遲無法創造營收,就算資金到位,錢用完還是得關門。以Garage+為例,在各種活動中,他們將主要精力用於舉辦一年數百場讓新創與企業面對面洽談合作的「閉門會議」。而挑選進駐團隊方面,除了一方面尋找有機會走向國際(Go Global)及規模化(Scale-up)的新創之外,也會尋找能帶來實質社會影響力的團隊,社企流與鮮乳坊都是著名案例。

對台灣創業圈而言,Garage+的經驗也特別揭露了新創與大企業之間的互動,能為雙方帶來什麼助益。時代基金會經營三十年來,發展出與台灣各大企業的緊密連結,更有背後上千人的校友提供支持,在產業圈形成社群。

Josephine指出,大企業擁有豐富的量產經驗,可幫助有時一頭熱的新創團隊,重新審視創業提案是否生產成本過高,或者定價策略及規格上的問題。此外,大企業與國際企業打過交道,熟悉IP相關法規,更能提供組織帶領的經驗。然而,創新方面大企業一定沒有新創來得靈活,新創團隊也往往有著嘗試與失敗的本錢。新創團隊與大企業並非只能發展投資關係,滿腹點子的新創與豐厚經驗的大企業之間,若能增加互動,將可互惠雙贏。

台灣加速器領域乃至創業圈,常以孕育獨角獸新創為指標。然而,Josephine認為仍有待思考之處:首先,台灣的創業者真的準備好成為獨角獸了嗎?衝高估值成為獨角獸,代價是讓投資者佔有公司股份,這是否是唯一道路?在Josephine看來,能創造市場價值,創造真正的工作,這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從過去到現在,台灣作為島國依靠國際貿易賺了很多錢,如果在創業時代要同樣在國際佔據地位,我們必須要有「國際隊」。Josephine以體育賽事為例,指出「國際隊」並非是集結少數優質團隊的「國家隊」,而是如同皇家馬德里之於足球領域,能吸引國際人才及資源的國際隊。

創業人才的國際競逐不僅激烈,更高度集中於特定生態圈,這是台灣加速器乃至創業圈的共同挑戰。和許多加速器一樣,Garage+每年都有來自世界的團隊報名。然而,Josephine發現不論怎麼篩選,全球的科技創新重鎮,例如:矽谷、波士頓、特拉維夫等地的團隊,往往更能勝出。Josephine認為,打造任何創業平台或場域,都需要時間經營,面對全球競爭,我們更不能短視。

Garage+作為加速器,雖於大家熟知的矽谷創投模式不同,多年來卻經營出與企業及社群的緊密連結,以及相互支持的社群文化。恰好點出,幫助團隊成長的加速器,不是只有募資及加速成長的功能,培養團隊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台灣下一代的創新人才。

TAGS: # 加速器
本文作者 謝爾庭 謝爾庭

自由接案編輯與內容企劃,見域Citilens共同創辦人。曾任方格子平台內容經理,《貢丸湯》雜誌主編。喜歡不斷發現看待世界的新觀點,做不一樣的事情。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