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何謂Amazon死亡指數?不懼威脅,貝佐斯打造「地表最以顧客為中心公司」

先覺出版/田中道昭 2020-01-16
何謂Amazon死亡指數?不懼威脅,貝佐斯打造「地表最以顧客為中心公司」
36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整理、摘錄自《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 ╳ BATH:一本書掌握最新產業趨勢,殺出未來活路》,先覺出版

Amazon的「道」「天」「地」「將」「法」分析,看透獨角獸為何強大

「道」:顧客至上,B2B客戶也不例外

「道」是指任務、展望、價值。任務代表存在的意義與承擔的使命;展望代表公司未來的面貌;價值則代表執行計畫時的行動基準與價值觀。企業根據其「重視的東西/道」,才能夠決定要在哪一項產業的領域展開事業。

先公布答案,Amazon所揭櫫的任務和展望是成為「地球上最以顧客為中心的公司」。公司為了達成此目標,便要求「提升顧客的體驗」,這也是分析此事業發展的關鍵。

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 ╳ BATH.jpg
先覺出版。

如果說任務是承擔的使命,展望是公司未來的樣子,價值就是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的行動基準和公司重視的價值觀。Amazon列舉的有「顧客至上主義」「超長期思考」「創新的熱情」等。

談到Amazon的任務和展望,「顧客至上主義」是理解Amazon最重要的關鍵(我將在後文詳細探討)。然而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顧客」並不僅限於在Amazon購買書籍的一般「消費者」。Amazon會在每年的年度報告中明確定義何謂「顧客」。2017年的年度報告中就寫明顧客包括:消費者、販售者、開發者、企業與組織、內容創作者等五種。

「消費者」是指Amazon本身以B to C模式服務的顧客,其他四種(販售者、開發者、企業與組織、內容創作者)則全是Amazon以B to B(企業對企業)模式服務的顧客。販售者是指在Amazon網站上開設網路店鋪的店家,開發者指的是Amazon雲端運算服務AWS的顧客,內容創作者主要是指參加Amazon的Prime Video等影片發行之內容創作的創作者。

shutterstock_clerk_help_customer_167509160.jpg
「顧客至上主義」是理解Amazon最重要的關鍵。 Tyler Olson via Shutterstock

「天」:技術連結商業,強力發展AI

Amazon的「天」與「道」也互有關連。高揭顧客至上主義的Amazon掌握到的企業良機是要改善技術、提升顧客的體驗,讓技術能夠與商業連結在一起。

例如近年來有著驚人發展的AI技術就被利用在Amazon的各種服務中。以搭載AI語音助理「Amazon Alexa」的智慧型喇叭「Amazon Echo」為例,只要出聲講話,就可以操作與它連線的家電,或是購物。

「地」:商店到公司,開啟新領域

若用一句話來說明Amazon的「地」,那就是其產業領域從「什麼都賣的『商店』」擴大成「什麼都賣的『公司』」。

以電子商務起家的Amazon現在也開設了實體店鋪,像Amazon Go和全食超市,實現了「現實世界+網路世界」。此外,「AWS」開放了支援電子商務的系統,成長為B to B的高收益商業,讓Amazon可以積極的投資、一直進行創新。Amazon在創業之初或許被認為是零售企業,不過現在既是物流企業,也是科技企業了。今後還將以邁向宇宙航太事業為展望。Amazon開啟新產業領域的速度應該會越來越快吧!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1472073605_amazon_whole foods.
以電子商務起家的Amazon現在也開設了實體店鋪。 syc011 via shutterstock

「將」:貝佐斯創造「Amazon效應」

談到Amazon的「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創辦人貝佐斯有先見之明的領導力。貝佐斯的做法是以創造和實現展望為第一要務,他向員工展現一幅讓人怦然心動、自己也想參與其中的未來圖像,貝佐斯就是藉此來吸引員工,讓他們往實現展望的方向前進。

貝佐斯對於成為「地球上最以顧客為中心的公司」的堅持非比尋常,一方面,他明確定義「顧客」,另一方面,這也顯示出對於不屬於顧客的企業和個人則較不重視。

bezos
傑夫·貝佐斯。照片來自:Amazon ht

大家應該聽過近年來廣受矚目的「Amazon效應」一詞。Amazon將事業領域急速擴大到什麼都賣的公司,過程中對許多企業都帶來莫大的影響。Amazon效應的具體例子有:造成玩具反斗城和運動用品專賣店Sports Authority的破產、梅西百貨和美國連鎖百貨商店傑西潘尼(JCPenney)的大規模關店潮,還有購物中心的開店率下滑等。

美國公司貝斯波克投資集團(Bespoke Investment Group)蒐集了投資資料,在二○一二年二月創設了「Amazon死亡指數」。該指數以六十三間公司為對象,這些公司的收入來源大半來自實體店鋪,販售商品則是以其他公司的產品為主,而且都被納入標準普爾一五○○股價指數(S&P 1500)或零售指數。

該指數認為Amazon的事業領域越形擴大、成長益發快速,會使得這些公司的業績益發惡化。事實上,在Amazon於2017年六月發表收購全食超市時,就出現了「Amazon死亡指數」自創設以來的最大降幅(《Amazon所造成的死亡》(デス.バイ.アマゾンテクノロジーが変える流通の未来))。

當Amazon帶來的威脅擺在眼前時,就會覺得貝佐斯宣稱讓社會整體變得更好的目標並未達成。貝佐斯主要關注的是被Amazon定義為顧客的企業和個人,但是非顧客的其他企業和個人,甚至還有被Amazon「搞死」的,也值得我們多加關注。

shutterstock_588281288_boss_leader_crown.jpg
。貝佐斯的做法是以創造和實現展望為第一要務,他向員工展現一幅讓人怦然心動、自己也想參與其中的未來圖像,貝佐斯就是藉此來吸引員工,讓他們往實現展望的方向前進。 shutterstock

「法」: 成長優於利益

Amazon的「法」,也就是商業模式和收益結構,可以用「平台和商業生態圈的建構」來說明。Amazon的商業模式以「Amazon本身×AWS」為基礎,再透過電子商務網站和Amazon Echo等建構起各種平台。

一般來說,Amazon給人零售企業的強烈印象,不過從收益結構來看,就可以發現它的特殊性。Amazon的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在總營收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3%。這數字反映出本業的營利效率,一般來說,在日本上市的電商企業都會以達到10%作為目標之一。附帶一提,經營網購平台ZOZOTOWN的日本公司ZOZO就有超過30%的營業利益率。因此,Amazon的營業利益率可以說是極低。

但是如果只看AWS事業的話,情況就大不相同。AWS事業的總營收在近年來有大幅成長,2016年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55%,到了2017年又增加42.9%,高達總營收的一成。因此,AWS事業在2017年的營業利益率就有24.8%。我們可以知道持續快速成長、漸漸成為主要事業項目的AWS是營利效率非常高的一個項目。

而且,Amazon並不是目標短期內能夠獲利,他們重視的是長期的現金流,而且將賺得的錢再用於擴大產業和推動低價策略,以尋求企業價值將來的極大化。投資家也認為Amazon的策略是「追求成長優先於利益」,這也是其高股價的緣由。

TAGS: # Amazon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