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5分鐘商學院 商業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寶鼎出版
想在網路金融領域創業,先找到自己的如意金箍棒──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確定自己能創新的用更好的方法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否則,別去創業。
前段時間很流行一個詞──網路金融。沒過一陣子,網路金融不火了,取而代之的又是科技金融。有些在傳統金融機構工作了很久的人想趁勢出來創業,到底應該選什麼作為切入點呢?
過去三年, 我給很多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的高階主管講授「網路加金融」的課程,也擔任過一些金融機構的戰略顧問。其間,有些大銀行請我講過十幾次課,希望能盡量覆蓋銀行所有的核心層。我經常說:愈是在高速變化的時代,愈要回歸本質。
那麼,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舉一個例子,自從美國P2P(person to person 或peer to peer的縮寫,即個人對個人或夥伴對夥伴)公司Lending Club成名以後,中國就掀起了一輪P2P狂潮。幾千家P2P公司如雨後春筍般一夜之間冒出來,但一場大風過後,這些「春筍」又被連根拔起,關門的關門,跑路的跑路。為什麼會這樣?
金融,是典型的「風險買賣」的生意。P2P公司其實就是依靠更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把借錢人不還錢的風險從出借人手中買走。 可悲的是,很多P2P公司根本沒有這個機制就敢開業,所以做得愈大,死得愈快。
什麼叫更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
假設微信也做P2P了,它會怎麼做呢?如果某人今天想借一萬元,十天歸還,願意給百分之八的年化利率,按天計息。誰會借給他呢?年化利率百分之八,至少比存銀行的利息高一些,但是出借人會很擔心:萬一他不還錢怎麼辦?這個時候,微信站出來出主意:那就拿對方微信裡和他溝通最多的二十個朋友的溝通權利做抵押,行不行?
十天之後,不管什麼原因,只要他沒來得及還錢,微信就可以給和他溝通最多的二十個人發消息(借款之前獲得相應授權):你們的朋友某某欠了別人一萬元,逾期未還,作為他的好朋友,你們能不能幫忙提醒他一下?這二十個人當中,可能有他的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商業夥伴、客戶,這些人要是知道某某連一萬元都還不起,本來要成交的生意恐怕也沒了。
什麼叫信用?這就是信用,我們最怕失信於這些人。
然而,這樣做還是有風險。比如某某串通二十個人,半年前就商量好:我準備借一億,在這段時間裡,你們不要跟別人溝通,只和我聊,等錢一到手,大夥集體消失。當然,借一億時才可能有這個風險,如果只是借一萬元,相信絕大多數人是不會這麼幹的。所以,每一個風險,都有它的價格。
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買賣。真正的網路金融,或者科技金融,或者任何一種「新金融」,都應該基於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 否則,不管它叫什麼,都是死路一條。
如何在創業項目上尋找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利用它去創業呢?
比如,某人原來在一家汽車保險公司工作,不妨試著找找看,有沒有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以前買車險,每年到一定時候就會有工作人員給車主打電話,告知交強制險多少、第三者責任險多少,一秒鐘就算出保費了。但是像我這種情況,一年要在天上飛一百多次,兩百天不在上海,車幾乎不開的,卻和每天都開三十公里上下班的人交一樣的保費,合理嗎?我交的保費顯然貴了,這個風險買賣的模型有問題。
現在有一種設備叫「車載診斷系統」(On-Board Diagnostic,OBD),可以放在車裡監測行車數據。有了這個東西之後,以後的保險就可以不按照年來賣了,而是按照公里數來賣。開車多的人,明顯就應該多交錢。如果一年都沒開車,其實只需要交停車費,一分錢保費都不應該交。
要是按照公里數,每公里交多少錢合適呢?按照車主的行車習慣來訂價。習慣好的人,就應該便宜;習慣差的,到了路口打著左轉燈卻向右轉的人,就應該多交錢。
按照公里數來賣車險,按照行車習慣來訂價,這些形式不管是叫網路金融還是科技金融,其實都是根據數據,使用一套更有效的風險買賣模型,把車主的行車風險給買走。車主因此更省錢,而保險公司因此更賺錢。
最後,回到創業問題上來。在網路金融或科技金融領域,我們應該怎麼創業呢?先找到自己的如意金箍棒──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並以此為核心競爭力,一路西行。否則,別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