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Siri,這是什麼歌?」蘋果砸120億收購音樂識別服務Shazam

數位時代外電編譯 楊晨欣 2018-09-25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蘋果(Apple)早在去年12月,就宣布收購在全球App下載次數超過10億的音樂識別服務Shazam。但好事多磨,5個月前歐盟卻跳出介入調查,以避免市場壟斷、損壞消費者權益之名,讓交易暫時喊卡。

但今(25)日,蘋果在官網宣布這項收購案正式完成。根據TechCrunch指出,此案收購金額達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不僅針對音樂,更可以說是蘋果史上最大的收購案之一。

歐盟放行,蘋果:無廣告版Shazam很快推出

其實這兩家公司「密切」的合作,從2014年iOS 8發表後便開始了。即便蘋果用戶沒有下載Shazam App,但只要問Siri「這是什麼歌」並讓他聽幾秒鐘,Siri還是可以透過Shazam找出歌名,並推薦Apple Music中的曲庫購買;但若找歌的方式是透過Shazam App,則會推薦Apple Music和Spotify兩種方式來聽歌。

歐盟當初的顧慮在於,蘋果收購Shazam之後,是否會讓App只能導入Apple Music的歌曲,降低Spotify的開機率;另一方面,蘋果也可能會使用Shazam的用戶數據在Apple Music中,以利和Spotify、YouTube等平台競爭。

但歷經5個月,歐盟最終決定批准該交易,並表示「音樂辨識服務並不會直接影響串流音樂市場」,若Shazam真的都只導入Apple Music的歌曲,當消費者知道曲目後,仍可選擇自己慣用的平台搜尋聆聽。

而收購後,蘋果仍會讓Shazam繼續獨立營運,並承諾該App不只在iOS上,包括Android版本很快會推出「無廣告」服務,對於Shazam用戶而言,無疑是一大好消息。

成立19年,只有2年有賺錢

Shazam是一間在英國成立的「音樂辨識服務」公司,雖然時至今日,在KKBOX、QQ音樂等各國的音樂串流App中,都已經內建此類功能,但在當時完全稱得上是「外星科技」。

在1999年成立後好幾年,世界上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那時Shazam的服務模式很陽春,當用戶想知道某首歌的歌名,需要撥打專屬的電話號碼,而電話另一頭的Shazam聽到後,會將歌曲的資訊用短訊發給用戶。

Shazam
除了本業「音樂辨識」,Shazam仍嘗試不少新的盈利模式。 shutterstock

到了2008年則是全新的開始,Shazam隨著App Store正式走進智慧型手機中,「Shazam是我們推出App Store後第一批推出的App之一」,Apple Music副總裁Oliver Schusser表示,而現在其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億人。當時Shazam在iOS上的主要營收來源,是把找到的歌曲導入iTunes Store,若用戶有購買歌曲,可以從中抽取10%的佣金。

此後,Shazam在變現模式上也做了很多嘗試,包括「付費會員制」,限制免費用戶搜尋次數;也玩「跨界」,和福克斯廣播公司合作開拍真人秀電視節目「Beat Shazam」,但「廣告」還是成為了最重要的營收來源,從2015年起推出了以視覺識別技術為基礎的AR平台,可以掃描實體產品,或是印刷刊物上的廣告,近而在App上看到更多的產品資訊,如動畫、360影片等等,Target、迪士尼、Nike等都與其合作過。

即便Shazam也獲得三大唱片公司——索尼、環球、華納的戰略性投資,但財務狀況還是一直未有起色。根據TechChurch指出,在成立的近20年來,公司最近的一次盈利是在2016年,金額為4030萬英鎊(約5400萬美元),而再上一次盈利則相隔10年,2006年盈利428萬英镑(約560萬美元),蘋果的收購,想必是幫助非常大的金源助力。

蘋果看上Shazam什麼?

雖然蘋果並未透露,收購Shazam後要如何將該服務及資源整合旗下,但外界一直猜測,Shazam的AR技術及平台是一大重點,當ARKit已經成為蘋果提供給開發者的一項重點工具,Shazam或許可幫助AR開發,如畫面和音源如何更好的結合等。

Shazam
Shazam透過自家AR平台達到更好的廣告營收,而蘋果則看中其開發技術。 Shazam

另一方面,則無疑是對Apple Music和iTuns的幫助。發揮想像,例如用戶在Shazam找了歌之後,又沒有訂閱Apple Music,或許可悄悄串聯至iTunes的「我的預購清單」中,讓iTunes有增加收入的機會。

根據蘋果指出,用戶每天使用Shazam App 識別歌曲超過2000萬次,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據,數據勢必最值錢,可以讓蘋果再側面了解,哪些音樂這陣子受歡迎、這個用戶會搜尋哪類歌曲,進而優化推薦給用戶的曲目。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楊晨欣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