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噱頭還是科學?
在夏日的紐約街頭,健身者們穿著長衣長褲,有的人甚至還要戴帽子。一家主打低溫的健身房漸漸熱門起來。
Brrrn 今年 5 月創立於紐約,這家健身房最大的亮點是它的室溫低至 7 ℃。為了服務各式各樣的健身愛好者,Brrrn 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課程:訓練動能和力量的瑜伽課程(15.5℃),有氧運動板(13℃)和高強度間歇訓練(7℃) 。這三種課程的價格都是 34 美元。
對於想用更高溫度來放鬆的人,Brrrn 還提供一個八人的公共紅外桑拿浴室。此外,健身房還提供一些櫃子和淋浴器。
根據創辦人 Jimmy T. Martin 的說法,健身房主打低溫是有充足的科學依據的:「研究發現,低溫的環境能提高警覺性和體能,更有利於心臟健康,幫助你睡得更好,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也許是最適合健身的」。Brrrn 在創立時,前 NASA 科學家 Ray Cronise 給過他們建議,他認為持續的溫暖會損害人類的新陳代謝。
開業以來,Brrrn 已經獲得了 13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人包括建築商 Peter Bryant、Rick Treese(前 WebMD 首席技術官)、Simon Manse(CryoFuel 聯合創辦人)和名人髮型師 Orlando Pita。
明年,公司計劃在洛杉磯開拓分部。如果效果不錯的話,明年還會在邁阿密、達拉斯和芝加哥開分部。
不過,這種低溫健身的新模式能否真的推廣開來?從產品角度考慮,Brrrn 主打的低溫課程如果無法給用戶帶來顯著的體驗,那麼用戶很可能在嚐鮮過後就失去了忠誠度。從季節性考慮,在深秋、冬天這種氣溫本就很低的時候,健身房主打的低溫產品就失去了關鍵價值。另外,究竟有多少運動者真的會為低溫理論買單?這也是值得考慮的。
放眼國內,在「科技健身」這個圈子裡,現階段的主流形態有兩類:以 EMS 電脈衝為代表,利用新型設備提升用戶健身表現與效率的黑科技;以虛擬教練為代表,基於大數據與 AI 為健身行業賦能的軟硬體產品。
EMS 電脈衝這類業態最大的賣點是「電擊 20 分鐘=健身兩小時」,即用極短的時間實現傳統健身方式下兩小時的健身效果。 36 氪曾報導過其中一個典型項目 ZESPEED ,它近期完成了數千萬人民幣 Pre-A 輪融資,由 36 氪基金投資。虛擬教練的代表公司是 myShape 和 EuMotus,這類產品的特點是具有進入家用場景的潛力並能代替教練的部分職能。(延伸閱讀:兼具訓練引導、課表與記錄,同時滿足健身教練與學員的運動訓練科學化工具 MoHot)
總的來說,科技健身的特點是弱化「教練」的不穩定因素,提升服務的標準化與一致性。而且天然具備數據優勢,便於實現個性化的健身體驗,能夠提升單位時間健身效果。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夢想家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