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裡,區塊鏈團隊通過ICO籌集了超過180億美元的資金,而他們需要準備的也不過是一本白皮書而已,同時還避開了傳統創投們的各種繁瑣程序。
一些知名的代幣甚至在證明自己是一種可行的產品之前,就已經通過ICO籌集了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聽起來彷彿不可思議,但現實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區塊鏈數據儲存新創公司Filecoin已經籌集了2.57億美元,而正在建設「世界計算機」的EOS在其長達一年的ICO中籌集了超過40億美元。
代幣融資看起來像是一種全新的融資機制,而風投們則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只能旁觀的糟糕境地,起碼就我們所知而言,一開始好像是的。這樣的機會是風投們絕對不會錯過的,為了參與新的「代幣經濟」,他們正在使用新的融資方式進行投資—— 通常是在ICO之前就進場,透過預售等場合拿下相當一部分「肥肉」 。
下面,我們將深入探討 傳統的股權投資是如何投資那些以代幣為主的公司,並且改變了區塊鏈團隊的融資模式 。
傳統投資者在ICO推出私人代幣前進場
傳統投資者直接通過預售、未來代幣簡單協議(SAFT,Safe Agreement for Future Tokens)和符合監管規定的方式購買代幣,這在幾個月前似乎是不可能的。在其他情況下,傳統投資者在區塊鏈公司舉行ICO之前,就已經持有該公司的股權了。
預售會在大型公開的ICO之前進行,而且不會遵循統一的辦法。在某些情況下,預售會給早期投資者(不管是認證的還是未經認證的)提供打折的代幣。有時候,一些區塊鏈團隊會為了ICO的機會而將小部分股權拱手售出。同時,ICO價格不菲,而且經常需要法律、行銷和諮詢費用,因此,區塊鏈公司也可以在ICO之前的預售中將這部分資金涵蓋進去。
在其他情況下,經過認證的投資者透過加密貨幣購買協議購買代幣。一個常見的協議版本是SAFT。但其實,通過SAFT創業公司並不出售股權,而是出售一些代幣的使用權,作為其網絡的一部分,在以後進行代幣轉換,這一轉換的時間也許在首次發行的數年之後才發生。
預售和SAFT的興起反映出創投基金希望從代幣經濟中獲利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創投支持的科技公司上市首次融資和首次公開發行之間的時間約為9年。相比之下,代幣之間的交易不僅迅速(通常在網絡發布之前)而且具有非常高的流動性。 有了SAFT之後,創投們不僅一到兩年內就可以實現代幣轉換,而且能獲得提供相當高的流動性 。
許多創投公司都有要求它們投資於特定資產類別——即私人公司——的規定。但SAFT和某些預售可能是一種既能投資代幣、同時仍然符合這一資產類別要求的方式,而通過交換或直接通過ICO購買代幣可能就不符合這些要求了。
而數據也表明,市場偏好已經轉向預售,風險投資上升了,純粹的ICO則下降了。一種新的模式和潮流恐怕也在路上了。
據TokenData的數據,今年2月, ICO通過私人股權融資和預售籌集了近60%的資金 。以下是部分數據,你會發現, 「其他」創投股票交易占區塊鏈交易的比例正在節節攀升,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私下銷售和預售交易 。
由於預售資金增長,區塊鏈公司對ICO的依賴逐漸降低
從那以後,純粹的ICO交易已經逐漸式微。2018年4月,有129家ICO總價以6億美元的價格收盤,低於2017年12月的215家和12億美元。
就籌集到的資金而言,我們看到了類似的下降趨勢(不包括Telegram的私人銷售和長達一年的EOS的ICO活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字有些滯後——我們只計算已經完成的ICO,並沒有計入那些仍在進行中的ICO。
這是預售趨勢的一個顯著例子,Telegram由於預售規模太大,所以直接取消公開發售的計劃。這家從事加密消息服務的公司透過兩輪獨立的私人股權融資,透過出售「加密貨幣購買協議(而非股權)」,從175名私人投資者手中直接籌集了1.7億美元。
區塊鏈的另一個團隊Basis通過從18年第一季度末開始的SAFT出售,從225名投資者手中籌集了1.25億美元。據Basis稱,它正在試圖建立一種「穩定貨幣」,該貨幣的目標是做到比其他加密貨幣的波動性更小。
所以目前看來,預售活動是個大雜燴——就像我們常說的「預售是個筐,啥都往裡裝」。一方面,此類預售活動仍然具有相對較高的風險,不過監管機構還沒有充分考慮這些風險。另一方面,預售活動又可以把風險轉移到認証投資者和風險投資者的身上,這對消費者和監管機構來說也算是件好事。
隨著監管機構繼續打擊公開的ICO,我們預計這種轉向預售和私下銷售的趨勢將繼續下去。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