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從Uber退出東南亞、美團收購摩拜兩大事件,洞見BAT、軟銀的角力與佈局

FINDIT/楊孟芯 2018-05-14
從Uber退出東南亞、美團收購摩拜兩大事件,洞見BAT、軟銀的角力與佈局
Prathan Chorruangsak / Shutterstock.com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期共享經濟最重大兩項併購事件:Uber正式撤出東南亞市場,由競爭對手Grab接手;另一方面,共享單車巨頭摩拜正式由美團點評宣布收購囊中。

Uber和Grab的「策略聯盟」

Grab起步於馬來西亞,成立以來先後在東南亞地區八個國家191個城市提供十種類型的交通運輸服務,包括計程車、專車、共乘、共享單車、電單車等,Grab因熟悉東南亞政府行事作風,因而能有效避免衝突、採用多元且彈性的在地化策略,使其在東南亞地區長驅直入。但Grab的野心並不止步於交通運輸,為拓展公司的營利模式,近期亦進一步發展行動支付GrabPay和美食外送服務GrabFood,以邁向提供全方位電商服務的整合式平台。

螢幕快照 2018-05-11 下午12.01.41.png
Grab在東南亞地區八個國家191個城市提供十種類型的交通運輸服務。 FINDIT

長期以來,為打下東南亞這塊超過六億人口的新興市場,Uber和Grab陷入無窮盡的補貼戰。Uber和Grab此次達成協議後,Grab將接管Uber目前於東南亞地區八個市場以及外送服務UberEats,Grab從下一季開始即可藉此拓展期美食外送GrabFood的業務。對於一直忙於籌措募資的Grab而言,獲得Uber的客源以及背後的資源等於如虎添翼。Uber則獲得Grab 27.5%的股權(價值約16億美元),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則會加入Grab的董事席位。換言之,表面上是Uber讓出了東南亞市場,但實質經營上雙方更像策略聯盟

另一方面,軟銀可說是此次Uber和Grab的整併主要幕後推手。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於今年一月斥資390億美元收購Uber15%的股份,於此同時,軟銀也是Grab的最大股東。因此此番整併可讓兩家叫車服務公司透過減少競爭而獲益,Grab成功取得市場大餅,Uber原先在去年虧損已高達45億美元。軟銀更要求Uber在明年IPO之前將主要業務核心放在西方市場上,阻止其在亞洲市場的損失。

因此除東南亞市場外,Uber同時也正在和印度叫車服務Ola進行談判,討論合併的可能性。由於Ola在印度市場的市占率較高,因此如此次交易談成,Ola很有可能會取得控制權。由此可知,同時持有Grab、滴滴出行、Ola、99等幾家大廠股份的軟銀很有可能實現其如意算盤,成為叫車服務領域的最大贏家。

螢幕快照 2018-05-11 下午12.01.51.png
近年軟銀投資狀況。 FINDIT

美團點評以27億美元收購共享單車龍頭摩拜

美團以35%股權、65%現金全資收購摩拜單車,其中3.2億美元做為未來流動性補充,至此A、B輪投資人以及創始團隊則以7.5億美元股權退出。

共享單車歷經各路玩家攻城掠地、燒錢補貼戰、押金難退、資金緊張等風風雨雨,到陸續退場、行業洗牌,美團的接手讓摩拜賣身落定,但也等同巨頭阿里和騰訊的再次較量。

價格戰打成消耗戰

最初摩拜和ofo對打時深信能以價格戰的方式速戰速決,以為共享單車為日常必備的高頻率消費行為,卻忽略共享單車即掃即用的工具性質,且進入市場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都不算高,使先行者和後來競爭者難以形成強而有力的差異化區隔。甚至,如果共享單車價格超出消費者預期,消費者可以自行購車做為替代品迫使產品降價。

共享單車原就有名無實,除市場營銷及人力成本外,尚有固定資產折舊和維護的管理成本,叫車服務滴滴只要停止補貼即可控制成本止血,但停止價格戰卻無法為共享單車快速實現成本控制,反而必須面對其為典型重資本營運的殘酷現實。

摩拜此次董事會之所以通過決議,就是解決至少10億美元巨額債務的當務之急。以摩拜的現況而言,能接手的只有行業巨頭,或三大超級獨角獸,其中只有滴滴和美團的佈局和摩拜的業務有正相關;去年5月美團宣佈損益平衡,帳面資金已達30億美元,去年10月則完成騰訊領投的40億美元募資,投後估值達300億美元,加上業務現金流,如今拿出27億美元現金不成問題。

然而據估,美團如要發展出行業務,至少須花費20至30億美元,因此騰訊背後撐腰的可能性極高。騰訊同時為美團和摩拜的最大股東,其對共享單車的策略思考無疑左右了此次布局。儘管騰訊同時也是滴滴的大股東,但考量到複雜的股東關係,以及日後勢必要和阿里競爭,整合美團發展新零售自然成為他所下的一步關鍵棋。

就在摩拜不斷尋求資金之際,競爭對手ofo顯然情況也不樂觀。ofo於3月剛完成由阿里領投的E輪8.66億美元募資,然而ofo創始人戴威透過動産抵押方式,先後兩次將其資産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的借款,若扣除這筆借款,ofo此輪實際融資只有5.8億美元。

換言之,共享單車發展迄今已被眾多市場巨頭左右,幾乎每家單車企業背後都站著一家估值百億,甚至千億、萬億美元的股東,因此此次行業整併,實則為巨頭競爭的前哨戰。

共享經濟的熱潮在幾年延燒後,難免步上最後的相互整併,而無論最終市場態勢如何發展,從這次兩大併購交易事件看來,背後的金主無疑是最終贏家。

本文授權自《FINDIT》,編譯綜整:楊孟芯

資料來源:TechinAsia(1)TechinAsia(2)TravelDaily(1)TravelDaily(2)新芽
36氪(1)36氪(2)The Economist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