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拜託別再教我如何成功─Tomofun 創辦人張友辰:「失敗很痛,但那才是學習的開始」

換日線/郭姿辰、李侑達、張翔一 2018-05-12
feature picture
換日線/郭姿辰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16 年底,《換日線》團隊採訪自美返台創業, Tomofun 的創辦人暨 CEO 張友辰。近一年半過去,其推出的「Furbo 狗狗攝影機」已一如當初所計畫,成功打入美國和日本市場,並創下銷售與預購佳績。

不過,此篇的訪談,並非要錦上添花地談張友辰「如何成功」,反而要來談談他之前是「如何失敗」──曾在眾人看好中推出 App ,最後市場反應大不如預期,公司陷入低潮、App 也被迫結束營運「砍掉重練」的他認為,其實「失敗」,才能帶來最大的學習:

很多文章都在教人如何成功,但「創業成功」難道都是能複製的嗎?

「不行,」Tomofun 創辦人兼 CEO 張友辰很直接地說:「在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的創業系唸書時,我們的個案研究(case studies),反而都是在教這個公司做錯了什麼,然後錯、錯、錯、錯、錯,最後失敗,That's it and case closed.」他生動地重現自己當時在課堂上,受到的「震撼教育」。

2017 年前 7 月,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對新創公司「存活率」的統計,台灣新創企業第 1 年至第 5 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 89.55%、78.29%、69.62%、62.86%、57.43%,此數據曾被解讀為「台灣新創多熬不過五年,失敗率達 99%」──然事實上,此存活率與在歐美等國創業相當。創業本是不容易, 這讓商學研究所課程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比中,連續多年得到「創業類」第一名的巴布森學院,選擇教給學生的不是「夢幻」的成功,而是「寫實」的失敗。

「這點,跟哈佛等名校 MBA 個案研究,常常說 Bill Gates 或 Steves Jobs 做了什麼、什麼、什麼⋯⋯『然後就成功了』,真的很不一樣!」張友辰笑說,其實現實世界裡,本來就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那「萬中選一」的頂尖成功者,因此相較於「成功的經驗」,或許更值得探討的是: 為什麼創業者所做的努力,與預期達到的目標會有顯著差距?其中又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鏡?

張友辰自己在推出「Furbo 狗狗攝影機」成功行銷多國市場前,其實也經歷過一大段創業低潮:他花了半年時間、許多人力與資金,設計出 LifeCrumbes 日曆筆記 App,原本預期會大受歡迎,創造至少百萬下載人次,最後卻以 10 萬下載數黯然退場。

這「目標」與「實際成果」間懸殊的距離,讓張友辰有深刻的體悟:「永遠不要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永遠不要覺得自己了解市場、了解消費者」。

ckeditor-5ae2d0bf79f09.jpg
張友辰在經歷低潮後推出的 Furbo 狗狗攝影機。 Furbo 狗狗攝影機 臉書專頁

不歷經失敗、很難切身學到的「創業心法」:LifeCrumbes App 帶來的 3 個教訓

創業低潮,更讓張友辰切身學到了 3 個課題。

首先,不要一開始就「什麼都做、什麼都要 」(Don't be everything to everyone):張友辰回想起當初設計 App 時,「我以為『大家』都要有個方便的隨身 Calendar,每天都可以記下所有發生的事情,結果⋯⋯錯!」

「因為,我沒有進一步去想使用者是誰,他們對這個 App 的『需求』又是什麼,」張友辰以如今已有數十億用戶的 Facebook 舉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一開始設計臉書時也並非針對「所有使用者」,而是以哈佛大學的社群為主:「先專注在一個利基(Niche)市場,然後慢慢擴展,Focus, focus, focus!」張友辰連續說了三次強調──必須「聚焦」於需求與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非一開始就妄想征服「所有」使用者。

再者,是「客戶評價」(Customer evaluation): 在設計 App 時,張友辰本來想要收集消費者的評價,「但後來因為實在很麻煩,於是就想說算了啦!不要做(調查)了⋯⋯結果,當然就是很慘⋯⋯」張友辰苦笑著分享自己學到的教訓:「一定要不斷 Challenge 自己的假設,一定要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因為絕大多數創業家都不會是「天縱英明」──若「自認懂消費者」,等於斷絕了讓自己產品進步的機會。

第三,所謂的策略其實是「不做什麼」(Strategy is what NOT to do.): 對我來說,什麼都做不是策略,策略是 What NOT to do. 不然一定會什麼都想做!」張友辰從失敗的經驗中學到:對於創業者而言,難的其實是「捨」的藝術──找出哪些事「不要做」,才能真正聚焦想做的事,逐漸形塑出有亮點的產品。

能夠「面對失敗」,才是真勇氣

「在創業的時候,You start from nothing. 不管有什麼背景、過去有什麼輝煌成績,其實都是重新『歸零』──因為你的新產品或新服務從此刻開始,就是要重新經過市場檢驗與考驗,」張友辰說。

因此,反過來說, 就算經歷過慘痛的「失敗」,也不代表人生從此就該一蹶不振、放棄再次嘗試的信念與努力。

回想起巴布森學院畢業典禮的那天,對畢業生發表演說的,既不是矽谷知名 CEO,也不是經濟、金融界的政要名人。講者牽著一隻大狗、戴著太陽眼鏡緩緩上台──原來是一位盲人。

「但他一開口,我就感覺到他身上才真的滿滿是創業家的精神!」張友辰至今仍對該位講者的話記憶猶新:「 我的整個人生在盲目中摸索,但我覺得這正是企業家精神。」(My whole life is blind, but I feel like it is entrepreneurship.

原來,這位盲人致詞者,正是登山界大名鼎鼎的埃里克.魏亨麥爾(Erik Weihenmayer)──他是全球首位攀上聖母峰的盲人登山者;亦曾帶領 8 位年輕和尚,登上全球公認最為險峻、難以攀爬的 K2 (喬戈里峰)。至今,他仍在不斷挑戰種種看似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全世界的人都會懷疑你,你也會經常跌倒、經常會碰撞受傷、甚至覺得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但只要還爬得起來,還能繼續走,你就只要一步接著一步慢慢前行,沒有人能夠阻撓你追求自己的夢想⋯⋯」

直到自己真正開始創業之後,張友辰更深刻體會到,所謂創業這條路,真的就有如「盲人爬山」──看不見在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一條怎麼樣的路,但決定了目標,就只能不斷地邊摸索、邊跌倒、邊走下去。

張友辰說,在巴布森學院學到的最珍貴一課,其實就是「擁抱失敗的勇氣」──失敗本來就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能夠在失敗後還持續前進、不輕易放棄,才是真正的勇氣。

克服自己最大的弱點與恐懼,才有可能突破困局

當然,「勇氣」說來輕鬆,其實一點都不容易。

張友辰認為,唯有克服自己最大的弱點、最深的恐懼,才有辦法鍛鍊自己具備面對挫折時的勇氣。舉例來說,他認為自己最大的弱點之一,是「害怕孤獨」:

在美國求學的時候,由於接觸的多是美國波士頓和矽谷地區的師長、同學、創業者,當時大家都顯得一派輕鬆自在,就算身旁的人「創業失敗」,大家也都會彼此鼓勵:"Good for you and come back!"

但對當時「害怕孤獨」,且高度在意「外界觀感」的他來說,以這樣坦然的心態面對外界,談何容易?

張友辰坦言:「我們從小到大,多在既定的框架裡追尋目標,像是要考上好大學、畢業後要找好工作,接著就是要成家立業、生小孩⋯⋯沒有時間思考自己是誰,似乎也很難有『跳出社會常軌』的空間。」

張友辰與比自己年長的創業家聊天,發現前輩們都渴望:「 真的好希望可以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只要一年,去找自己是誰⋯⋯ 」於是他決定早一點開始,從巴布森學院畢業後,張友辰便把自己的車賣了,一個人當起背包客「窮遊世界」。

在探索自己是誰的目標下,讓這趟旅程不再是單純的 Gap year,而成為張友辰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張友辰隻身到了印度、緬甸與尼泊爾等國家,每天過著極簡與孤單的生活,同時凌晨四點半一到,必起床「打坐」,每天都在想著「到底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那時,孤獨是我最大的恐懼,於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克服。」 他說這趟旅程,必須要是一個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專注於聆聽自己的聲音: 「因為我確定,當真的克服恐懼、找到自己的時候,我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不是被別人影響,跑去追求『別人的夢想』。」 張友辰便是在這趟與自己對話的旅程中,確立了創業的志向。

ckeditor-5ae2d165d0cc3.jpg
換日線/郭姿辰攝影

從失敗中學習:不要害怕別人的意見與批評 

但找到夢想後,才是真正的挑戰──實踐夢想。

而這也帶出了張友辰的第二個大弱點: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

張友辰真誠地分享 LifeCrumbes 的創業低潮時,「我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早點與客戶溝通。但其實那正是因為,我不願意面對自己最怕的事情──東西做出來,沒有人想要買。結果,這反而成為我最可怕的瓶頸。」

張友辰說明, 在產品或服務設計的過程中,若擅自去揣測消費者的喜好,最後不符合市場需求,這對創業者來說是最危險、最浪費時間的事──因此寧可坦然面對各種意見,「長痛不如短痛」。

「不要怕,他們(客戶)一定會給一些回饋,可能會痛一點點,但我告訴你,這會讓你變得更強壯,」張友辰坦言,因為自己「不願及早面對可能批評」,最後反而失敗的過程,真的很痛。 「但也是因為這個失敗,我才學到一定不能驕傲,一定要詢問客戶⋯⋯當然,也包括詢問『老爸』的意見⋯⋯。」

張友辰口中的「老爸」,是知名的創業家,趨勢科技(Trend Micro)創辦人兼董事長張明正。曾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亞洲之星」,亦曾獲頒 CNBC 「亞洲最佳商業領袖」終身成就獎。

有位知名企業家父親,對剛推出 LifeCrumbes 時的張友辰來說,其實卻更像是包袱──他堅持不向父親提案「要錢」,不動用父親的資源與關係,甚至連商業經營上的所有問題,也絕對不向父親請教。

他描述當時的心境:「其他創業者反而會去請教他(張明正),但我自己創業可以自己來啦!當然不用問他,免得大家以為我創業都是靠他⋯⋯」張友辰背負「他人看法」的包袱,不言而喻。

但正因為失敗過,他開始學會放下驕傲、放下對他人眼光的過度在乎──張友辰轉而凡事虛心向用戶、向同業、向前輩們請教,將之前「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的想法拋棄。

「現在學會了謙虛,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就什麼人、什麼事都可以到處詢問、請教,」歷經創業低潮,張友辰從以前「很怕聽到意見回饋、尤其是負面的評價」的自己,蛻變為保持開放心胸,「把批評,當作是自己打破盲點、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失敗很痛,但也很平常。 張友辰以坦然面對所有敏感問題、批評的開放態度,講述自己歷經失敗的創業路,更示範了每次失敗都可以是一種學習──只要別再犯下同樣的錯誤,只要還有勇氣再站起來。

這篇文章,沒有辦法教你「如何成功」,只能透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分享如何從慘痛的失敗中,找到再站起來的真勇氣。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換日線》,作者:換日線編輯部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