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的第一個租屋處裡都少不了IKEA的家具,25元的飯碗,195元的茶几,2500元的衣櫃......它是價格和品味之間的那個平衡點,在大城市紮根之前,先去IKEA採購一些家具。有了第一套房子裝修時,也會想著去IKEA採購燈具、沙發。這家公司跟無印良品、優衣庫一樣,幾乎可以說是城市年輕人生活的一個消費符號。
締造IKEA帝國的Ingvar Kamprad先生於2018年1月27日逝世,享年91歲。他於1943年創立IKEA,如今IKEA在全球已經有412家商場。跟那些動輒立志一年開出100家店舖的品牌不同,儘管商場數量不算多,而且電商進度異常緩慢,但IKEA的觸角依然無處不在,還養活了許多周邊產業,比如淘寶上就有很多專門做IKEA代購的。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一下,為什麼佔據我們生活的會是IKEA。
風格全球化 戰略定位本土化
IKEA起源於瑞典,是瑞典最為知名的跨國企業。IKEA現有的400多家店,分佈在歐洲、北美、亞洲、澳洲多地。在IKEA暢銷國家和地區的排行榜中,德國、美國、法國一直穩居前三。
IKEA首次進入中國是在1998年,商場設立於上海徐匯區,開店當日就吸引了8萬的顧客。目前,中國地區有25家IKEA。預計2020年,IKEA在中國的店面將達到30家。在歐美,IKEA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居用品提供商,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這家對定位做了略微的調整,把目標人群定為「想買高檔貨,而又付不起高價的白領」。
IKEA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它出售的是一種通用的審美。儘管有部分產品是本地化的,但大多數產品都出於總部設計。這讓它得以保持一種現代簡約的風格,所謂的「北歐風格」,也是目前家居界最受歡迎的風格。因為在全球各地都出售一樣的產品,規模化也讓它得以在採購成本上佔據優勢。
大家都關心:IKEA 如何保持低價?
為了保持低價,IKEA的產品是全球化採購的,中國是IKEA最大的採購國,透過設計團隊與OEM,即代加工供應商的穩定合作,IKEA得以推行「質優價廉」的產品策略。除此之外,對成本的控制也是創辦人Ingvar Kamprad最為拿手的,他會從森林、木頭等源頭計算家具的成本,也會要求設計師直接以成本價為起點,設計出投入產出比更高的產品。
在IKEA看來,運送「空氣」是一種成本的嚴重浪費,早在1956年,IKEA就開始把椅腳桌角拆下來,推廣平板包裝,不僅節約了運輸成本,防止運輸途中的損壞,還逐漸培養起用戶組裝家具的習慣,親自動手組裝的快樂也增添進了關於IKEA的體驗之中。這在其它品牌是很難想像的,但是對IKEA來說反倒成了品牌核心理念。
環保是宜家的另一個賣點。可再生ISTAD塑料袋,節水水龍頭,沒有化學添加劑的浴巾,可以重複使用的充電電池,各種紙質家居都體現了IKEA環保的理念,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成本,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營銷方式。
IKEA 的秘密身份
IKEA的「第二重身份」是家媒體公司。
IKEA的總部在瑞典一個小鎮上,據曾經參觀過總部的一条CEO徐滬生介紹,IKEA的攝影棚有2萬多平米,全歐洲幾百個攝影師為這家公司服務。IKEA出版發行的免費產品目錄《家居指南》,受眾超過2億人。
「歐洲最大的媒體公司其實是IKEA,因為那本小冊子已經印發了幾億本。它用自己的高端內容解決了獲客的問題,它不需要做廣告。」徐滬生說。
這些免費小冊子,就像是紙上樣板間,負責構建整個未來的生活場景,每年的趨勢、顏色,所有東西都不一樣。
除了紙質的宣傳冊之外,2017年秋季,IKEA發布IKEA Place應用程序,顧客可以親眼預覽超過2000款家具擺放在家裡的樣子,以此判斷是否合適。利用蘋果的AR Kit增強現實平台,這款程序讓人們能在家「逛IKEA」,這樣的想法在IKEA2013年的一款應用中早有涉及。
除了是家居賣場、餐廳 還是購物中心
IKEA不僅是個家具大賣場,它還是所有年齡段的約會勝地,是下班後逛街前的餐廳,還可能是某些人午睡的場所。這些功能很難在一般的家具大賣場完成,也構成了IKEA之所以為IKEA的原因。
但它更為官方的分身是,它還是個購物中心。根據2017年財報,IKEA在全球開設有43家購物中。中國國內的購物中心取名薈聚,英文名叫「LIVAT」,給喜歡在IKEA逛、吃、玩兒的人們更大的活動空間。除了IKEA,購物中心還有合作品牌歐尚、H&M、La Chapelle等等。目前,已經建成的購物中心有北京、無錫和武漢三家,2020年還將建成長沙和上海的兩家。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