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把垃圾變成寶藏的公司》,遠足文化出版
我在大學時代偶然加入的全方位社團裡,有一些社員只把它當成認識異性的地方。再怎麼樣,都覺得那不是社團本來應有的樣貌,於是我用了許多方法,慢慢改變了社員們的想法。甚至更進一步成為社長,在招募社員的時候就把自己內心想像的社團樣貌與價值觀,用我的熱情與說話的技巧反覆深植在社員心裡,慢慢把社團革新,改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結果全方位社團具體呈現了我的理想,同時也成為我們學校裡,規模最大、人氣最旺的社團。雖然這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仔細想想,現在工作上所做的事情,基本上似乎跟那時候沒有什麼不同。
認識自己的想法,將想法付諸實現。為了實現想法,要用許多創意或點子來當作手段。自己原本的想法是怎麼樣的?首先,要帶著俯瞰的眼光來看待你的對象。例如,當你進入社團,如果光是說「不怎麼好玩」「氣氛普普」等等,便看不出你的想法。但是,在這時候一下子要你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這個社團變得好玩這種方法論時,往往想不出什麼好的點子來。
這時候,首先要俯瞰全體,然後以「原本這個社團是用來做什麼的?」這種「根本論」的方法來思考看看。
於是,就會很明確地得到「享受網球與滑雪之樂,大家一起度過充實的日子」是這個社團本來的目的與存在意義。
這在公司的會議裡面也可以運用。當討論不出一個結果,看不到出口的時候,就試著重新回到「這個部門本來是做什麼的?」「公司本來的目的是什麼?」「自己所處的業界在這個社會承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這樣的立場來看。
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思考的「根本論」甚至有可能因人而異。因為個人的經驗廣度或價值觀都不一樣。並且,這個世界經常在變化。從來都能被社會接納的,應該都是能因應時代變化的商品、服務。
那麼,現在它該有什麼樣的樣貌?思考這個的時候,五十歲的資深人員與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價值觀就不一樣。不同價值觀所能接納的商品、服務就不會一樣。因此,每個人所想的「應該是如此」「希望能這樣」當然也都不會一樣。於是,這些不同的根本論就成為創意的璞玉,也就是個人的「想法」。
然後,把這些累積起來的項目串連、拼湊起來,應該可以大致分成兩個現象。一個就是與應有的樣貌有所出入,有差異的狀態;另一個就是過去連想都沒想過這種事的狀態。這兩者必須明確區分、認識,如此才能進一步針對問題解決及創造新局。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