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從Evernote、Amazon的經驗,學會打造既壯大又持久的承諾型新創

36氪 2017-12-12
從Evernote、Amazon的經驗,學會打造既壯大又持久的承諾型新創
shutterstock_565342786_rocket_grow_startup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用戶注意力碎片化的今天,想要攫取他們的注意,並讓他們保持關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如瞭解用戶行為,能培養用戶習慣,擁有穩定的使用者群,網路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才得以保障。

想讓用戶的持續使用,不僅要使得用戶養成使用習慣,在將使用者想看的內容呈現給他們的同時,也要讓用戶有參與感,真正的成為內容創造的一部分。本文編譯自thriveglobal的原題為"User Habits: Why Startups Must Be Behavior Experts"的文章。

面對現實吧!你對手機已經深深入迷、無法自拔:每隔幾分鐘就忍不住查一查手機上的有沒有新郵件、新資訊。每隔幾分鐘就刷臉書看Line,這是你的「強迫症」,但不知怎麼的,每個小時你都忍不住想看看新聞。如果我給你推薦一本書,你的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個絢麗的霓虹燈,閃耀著亞馬遜,這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習慣的定義是:重複和自動的行為,那麼技術已經連接了你的大腦,所以你的行為會受到技術的影響和操控。

隨著線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培養用戶習慣變得非常關鍵。事實上,網路公司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取決於用戶的習慣強迫程度有多大。這些用戶習慣最終將創業輸贏的分水嶺,成為成功和失敗的楚河漢界

將用戶習慣轉化為利潤

自從第一代互聯網誕生,第一家線上媒體公司創立以來,企業就開始從用戶的行為中獲益。早期的線上媒體公司,如美國的Yahoo!和AOL,將用戶對他們的關注與廣告商對接起來,將用戶的注意力賣給了廣告商,並把廣告以印象的形式呈現給用戶。但是,Web 1.0時代的公司是以點擊率和CPM費率上衡量自己的實力,而不是以用戶習慣的強度。隨著數百萬撥號上網的使用者進入網路時代,這些公司隨著它們用戶數量的增長而變得自滿。

但這種自信心使他們在社群媒體公司的進攻面前變得脆弱,隨著網路的發展,這些社群媒體公司掠奪了它們的用戶群。 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都是有備而來,配備了一系列基於行為學而構建的武器,包括熱門觸發器,變化獎勵和社群認證,這些武器一直是社群網站的主要火力。當獲取臨界用戶量時,這些公司也開始銷售用戶行為。但與Web 1.0公司不同的是,社群媒體非常有價值且能讓用戶形成使用習慣,用戶雖不願意,卻還是讓這些公司將自己的個人和地理資訊分層,用於廣告盈利,從而增加收入和盈利能力。

能實現病毒式傳播很好,但讓用戶形成習慣為必需

今天,在策劃網路的黎明之際,企業必須讓習慣創造成為空產品和商業模式的一部分。現在企業不僅要面對用戶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在獲取用戶方面也比以往更加困難。

透過付費廣告尋找新用戶很少能提供好的投資回報。雖然病毒式機制仍在使用,但用戶正在對那些濫用其連絡人列表,以邀請新使用者加入其服務的App越來越不能容忍。隨著Facebook,蘋果和Android等平臺回應客戶投訴,並迅速斃掉這種手法,病毒式成長也受到攻擊。

過度依賴病毒式成長對企業也是不利的。矽谷散落著很多漏桶公司的故事 - 那些迅速成長,惹惱了很多人,然後死亡的企業。雖然其中一些公司是純粹的劣質公司,但其他公司其實為用戶提供了價值,但是卻沒有形成用戶習慣。(漏桶演算法(Leaky Bucket)是網路世界中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或速率限制(Rate Limiting)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演算法,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資料注入到網路的速率,平滑網路上的突發流量。

漏桶演算法提供了一種機制,透過它,突發流量可以被整形以便為網路提供一個穩定的流量。漏桶可以看作是一個帶有常量服務時間的單伺服器佇列,如果漏桶(包緩存)溢出,那麼數據包會被丟棄。)

當然,將使用者習慣與病毒式成長引擎結合起來會非常理想,也會帶來罕見的火箭式成長。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即使沒有病毒式成長,成功創造用戶習慣的公司也可以建立龐大的企業。我把這些公司稱為承諾型企業,因為使用者使用這些服務越多,他們越依賴這項服務。

Evernote的著名微笑發展走勢(U形)就生動直觀地體現了承諾型企業建立用戶習慣的過程。雖然最初投資者看不到公司成長,發展過於緩慢, Evernote也因此遭到拒絕,但Evernote卻在用戶習慣形成方面下的注讓他們賭贏了。事實證明,耐心地等待用戶來證明公司的價值,這條路是正確的。其他成功的承諾型企業也有類似的故事,雖然他們成長緩慢,但是後勁十足,例如Pandora和亞馬遜。

策劃網路 習慣培養是根基

越來越多公司設計用戶習慣的專家。策劃網路公司運用這些方法已有一些時日。這類型的新公司,特點是能夠由幫助使用者找到他們關心的內容,包括像Pinterest和Tumblr這樣紅的發紫的公司。這些公司把習慣形成嵌入他們的DNA中。這是因為資料收集是任何策劃網路公司的核心,他們必須預測出用戶認為與自己最有關的資訊,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策劃網站的特點是對用戶的價值根本不同於社交網站。鑒於Web 1.0的特點是一對多發佈內容,而社群媒體則是透過多對多的方式,輕鬆創造和分享內容,而策劃網路僅僅是捕獲和收集重要的內容,從多到多。策劃網路是對前一階段弱點的回應。有被過多內容淹沒的使用者,因此網路公司需要尋找解決方案,來讓使用者理解這些內容

策劃網路公司只有在使用者告訴他們自己更希望看到什麼內容時,才能不斷改善。如果使用者只是時不時使用這項服務,與習慣性地使用服務相比,它的價值並不大。使用者與策劃網路公司的交流互動越多,公司就越有能力獲得資料,從而定制和改善用戶體驗。這個自我改進的回饋迴圈有很大潛力,可能比我們以前見過的任何產品的用處都更大,也更容易讓用戶上癮。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編譯作者:Cado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