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下的技術標準增多,產品認證機構的角色也益發重要。全球安規大廠UL斥資上億元,20日在新竹正式成立UL台灣物聯網科技實驗室,瞄準供應鏈廠商各式測試與認證需求。
全方位物聯網檢測中心,提供各項測試服務
UL全球資深副總裁暨消費性事業總裁周威方看好,藉由就近提供台灣廠商全球安規發展資訊,並縮短安全認證時間,可加速推動台灣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對於有意開發物聯網產品的台灣廠商而言,也可以先在設計期看到市場需求,降低商品化後失敗的可能性。
台灣物聯網科技實驗室,是UL在全球各地實驗室增加物聯網產品安全測試服務之後,擴大在台投資設立的全方位物聯網檢測中心。UL台灣總經理陳宗弘表示,實驗室目前可提供無線通訊技術的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射頻 (RF)、電磁波測試 (SAR)、電磁相容 (EMC)、無線充電、快速充電、以及UL網路安全保障計畫 (UL CAP) 等測試服務,將與目前在台北、林口三地的安規實驗室連結成無縫的服務網。
目前,物聯網中的互通技術包括Wi-Fi、NFC、Zigbee、Bluetooth等,UL都在其中擔任核可實驗室的角色。另外,UL也是Google所主導Thread聯盟唯一獨家核可的實驗室。現階段,UL也投入發展OCF 與OneM2M等標準,並將成為OCF核可實驗室與OneM2M的發證單位。
重視網路安全性,物聯網下的新觀念
「現在Security(安全)是我們要解決很大的問題。」周威方也提到。事實上,物聯網的興起與發展,也使原來產品的安全性產生不同的觀念和要求,這是積極加入物聯網產業的台灣業者,必須特別注意的。例如過去,只要確保電器的使用安全,產品不起火、爆炸,沒有危險,就被認為是好產品。但套用在物聯網產品上並不適用,當產品走向無線通訊,一旦訊息傳輸中斷,或遭駭客入侵,有可能產生安全風險。這也是為什麼UL要在硬體認證外,加進更多軟體服務。
例如,UL在2016年針對物聯網及網路安全性,推出UL 2900系列標準及網路安全保障計畫 (Cybersecurity Assurance Program, CAP),為連網產品與系統提供網路安全的測試準則,評估軟體漏洞與弱點、降低攻擊風險、應付惡意軟體等。而UL從一開始的安規跨到無線通訊,目前要做的不只是單純法規測試,而是確保產品的互聯、兼容性,以及在硬體架構之外,確保沒有安全漏洞等。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曾靉